 |
作者:韓秀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中國下一步發展的深度、廣度及輝煌成功還會超出全世界目前最大膽的預期。變革的核心是從過去追求物質產量到現在積累財富數量,轉到未來滿足全體人的社會需求,徹底實現以人為目標的現代化,這就是中國大趨勢。”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韓秀云在她的新書《中國新趨勢》前言中如是說。在該書中,她分別以“控通脹”、“促消費”、“縮差距”、“轉職能”、“簡機構”、“改預期”、“反腐敗”、“破壟斷”、“保養老”、“重健康”、“七業興”、“強國路”為章節標題,闡述了更多的子趨勢。
事實上,人們對這些話題并不陌生,有的已經發生,有的正在改變,有的尚未完成。但是,作者把它們匯聚在一起,便呈現出一幅在中國大趨勢下系統化改革的場景,這也是中國新一屆領導層提出“中國夢”所極力描繪的。譬如,“縮差距”亦即減少貧富差距,就是一根最難啃的骨頭。收入分配改革不同于其他領域,這是明顯分配利益,而利益分配往往是最難的。
韓秀云認為,從絕對水平看,我國目前收入差距之大已經排在世界前列,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具有鮮明特色:一是收入差距擴張幅度過大、速度過快,僅用20年時間便從一個平均主義最盛行的國家轉變為貧富極為懸殊、收入差距超過國際警戒線的國家;二是城鄉收入差距太大,目前我國城市基尼系數為0.34,農村為0.37,各自的差距并不大,但綜合在一起卻達到0.46,這說明城鄉差距是中國基尼系數過大的最主要原因。”
盡管貧富差距與通脹、腐敗、壟斷一樣,作為一種經濟社會現象并不能完全消除,但“過大”與“較大”情境含義截然不同。直面問題是認識問題的邏輯起點,也是凝聚共識和解決問題的關鍵。對于產生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根本原因,韓秀云認為,不是開啟市場化改革,而是改革滯后,強大的行政力量一直主宰市場與民爭利,推卸自己本應盡到的職責。“無論從推動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的角度,還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來看,高度重視收入分配問題,將貧富差距控制在公眾可承受的范圍之內,都是一個重大而緊迫的任務。畢竟,一個貧富懸殊的社會很難讓人信服它是公平的社會。”
在該書中,韓秀云還直陳了中國現實中存在的其他方面的弊病,例如官員的不作為與亂作為。她舉例說,近來媒體熱衷評選“最美醫生”、“最美教師”等等,他們的高尚人格確實感動了我們也“感動中國”,但是“最美”典型身后一定躲著“最不美”官員。不過,與一些對中國改革前景持有悲觀態度的人不同,她極為看重個體的價值,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抱有強烈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可能不可避免地被拿來與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的《中國大趨勢》作比較。后者站在全球的高度,精辟地提出了“中國新社會的八大支柱”理論,并由此總結出中國發展的大趨勢——中國在創造一個嶄新的社會、經濟和政治體制,它的新型經濟模式已經把中國提升到了世界經濟的領導地位;而它的政治模式也許可以證明資本主義這一所謂的“歷史之終結”只不過是人類歷史道路的一個階段而已。奈斯比特相信“中國模式”將影響整個世界。盡管《中國新趨勢》書中并沒有提出新的理論框架,但是卻有一條清晰的從經濟到政治再到社會,從內部因素到外部條件的思維主線貫穿始終,并且提供了很多現實的佐證,行文流暢明快,內容通俗易懂,反倒沒有理論的生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