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和茶葉,都有著傳奇故事。茶葉起源于中國,在近代中國的貿易歷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有關茶葉的貿易紛爭,也成為誘發英國對華輸出鴉片以及后來鴉片戰爭的起因。有趣的是,英屬北美殖民地掀起反抗獨立運動并最終建立美國,也與茶葉有關:波士頓傾茶事件之后,引發了美國獨立戰爭。
咖啡的故事,比茶葉還要曲折一些。咖啡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亞,當代人在古代就有食用咖啡樹的種子、咖啡葉的習慣,以獲取咖啡因。到15世紀末,穆斯林將咖啡帶到了整個伊斯蘭世界,再往后流入了歐洲。咖啡在英國、德國(普魯士)、法國等國家很快走俏,并催生出咖啡館這樣一種新型的社交場所,盡管這些國家都曾掀起對作為外來飲品的咖啡的政治和社會抵制,也無法阻遏民眾對咖啡、咖啡館的喜愛。
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拉開帷幕,在歐洲國家已變成大眾飲品的咖啡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這場經濟、社會和技術變革,而在歐洲強國控制下的其他大洲殖民地,咖啡也成為社會底層工人、農戶的興奮劑。這意味著咖啡的全球需求將是一個龐大的數字,這項生意可以為殖民者帶來豐厚的利潤。自此,咖啡的種植、加工制造、貿易和消費就開始帶有全球化色彩,不可避免的卷入到波瀾壯闊的全球近現代歷史進程之中。
美國學者馬克·彭德格拉斯特所著的《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一部咖啡的商業史》一書,以三條相互聯系的主線敘述了18世紀中葉以來的咖啡全球史:第一,咖啡作為飲品,其加工、調制和飲用沿革軌跡;第二,咖啡作為拉美、非洲許多國家最主要的單一化農產品,是如何讓這些國家在經濟和貿易全球化進程中變得越來越被動、始終無法擺脫附庸國的命運;第三,咖啡作為商品以及帶有文化屬性的消費品,在其主要消費市場歐美國家,怎樣推動商業創新、企業并購、品牌塑造,為什么會觸發激烈商戰等。
咖啡是被歐洲殖民地在18世紀中葉以后,引入到當時還是殖民地的拉美國家鋪開種植的。咖啡的全球需求如此旺盛且在不斷提升,這就使得拉美國家從殖民地時期內就自然而然的接受了這種農業產業結構。這也對拉美國家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烏拉圭作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在其所著的《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書中就寫道,“里約地區的土地很快就被咖啡樹給毀了,當地咖啡農采取了一種破壞性的方式來開墾咖啡田,他們把熱帶雨林夷為平地,造成自然資源枯竭,咖啡產業崛起的同時自然環境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咖啡也因此成為了“帶血”的飲品。19世紀,已大多實現獨立的拉美國家,仍保留著殖民地時期留下了的種植園模式,勞工受到的壓迫大大超出同期的歐美國家。20世紀以來,每一次全球經濟蕭條誘發的咖啡行情不振,都會引發拉美咖啡原產國的政局動蕩,勞工以及這些國家本土企業家成為最大的犧牲者。咖啡經濟始終都在給種植國帶來“詛咒”——不斷的社會動蕩和暴力鎮壓,咖啡種植創造的財富要么落入貪腐者的腰包,要么則用來給戰亂和動蕩埋單。
19世紀中期,咖啡已成為美國平民歡迎的飲品。但與歐洲國家消費者的習慣不同,美國人并不打算原封不動的按照歐洲人的方式來享用咖啡,而總是試圖別出心裁:最開始,美國人烘焙咖啡豆,加入各種讓人匪夷所思的添加物,包括雞蛋、魚肉、鰻魚皮;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聯邦軍的謝爾曼將軍介紹了他手下官兵用硬餅干泡咖啡的喝法;再后來,美國企業率先推出了真空包裝的速溶咖啡。《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一部咖啡的商業史》一書用了多個章節的篇幅來介紹咖啡在美國市場的發展史,包括咖啡生產企業、品牌商的市場開拓,圍繞咖啡豆而展開的期貨投機,咖啡企業之間的相互攻擊(咖啡的許多功能性作用、危害都是在當時被編造出來的),咖啡產品商標的出現、咖啡館連鎖店的普及,咖啡伴隨著20世紀初新出現的廣告、傳播、公共關系行業進一步擴展在商業和文化領域的影響,等等。
二戰戰爭期間,咖啡成為了美軍的戰備物資。為穩定咖啡市場供應和價格秩序,美國還與14個拉美咖啡原產國簽署了咖啡出口配額協議。二戰后的嬰兒潮出現,新生一代更鐘愛可樂飲料,這使得美國等市場上的咖啡銷量增長態勢受到影響,咖啡產業也迎來了一輪接著一輪的洗牌。
進入1980年代,咖啡產業再度迎來春天。馬克·彭德格拉斯特在書中總結指出,精品咖啡成為時尚人群的最愛,“也見證了雅皮士的興起”;“公平交易咖啡”被提出,歐美消費者開始更多的過問咖啡種植業秩序是否符合法律和人道主義。1990年代,在競爭激烈、支離破碎的咖啡市場,精品咖啡烘焙商星巴克脫穎而出,成為業界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