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馬克·彭德格拉斯特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彭德格拉斯特的《左手咖啡,右手世界》是一部好教材,透過該作,除獲得咖啡(豆)種植、制作、啜飲以及咖啡的商業史知識等,還能看到人性,看到因人參與構成的世界,有著我們喝著咖啡而很難想象的另一層面貌。作者的意圖,大約從書名中可窺一斑。
人類開天辟地以來,愛情之外,有三樣事物與人類相伴至今:土地、貿易和宗教。土地的意義無須多言。宗教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意義(整體而言,不信教的人群,只有中華族群);貿易在不同歷史時段,對各個人群有不同的意義。今天我們對貿易已然津津樂道,孰知幾十年前,在缺少宗教傳統的中國,政府主導的貿易之外,它被稱為“投機倒把”,且是要入罪的。但“貿易伴隨人類”的說法之所以成立,是因為貿易與人類生存有著天然關系,即使被行政權力禁于一時,終究還要還其本來面目。
貿易即商業。就人類生存層面而言,貿易區別于土地的關鍵,是其流動性,流動性與生機有關,與自由有關,進而與創造力和自治有關。換句話說,一個人群無論大小,其生機、自由狀態,與貿易有著須臾不可分的關系。或者還可以這樣說,無論過程多么艱辛乃至血腥,貿易之路都導向自由之路。本書作者雖未直接論證上述歷史邏輯,潛臺詞卻包含此一邏輯,所以我稱之為“啟示”。
啟示首先來自作者繪制的咖啡傳播地圖。無論時間點,還是地理分布、商戰激烈程度,以至最后復歸平衡(咖啡公平貿易協議),咖啡傳播地圖都極其接近近代以來的世界歷史地圖。被發現于埃塞俄比亞的咖啡,盡管很早就越過紅海,進入伊斯蘭世界,但真正跨千山越萬水,覆蓋世界每一個角落,其起點還是歐洲,尤其是中歐的荷蘭和西歐諸國。伴隨著地理大發現,歐洲人將咖啡豆帶到了南美大陸,獲得出奇成功,與包括棉花等的種植在內,翻開了讓人類不齒、血腥的種植園經濟史。奴隸制度的生成以及維護,有咖啡種植一筆。靠著南美大陸作為“北美(尤其是美國)后院”的優勢,圍繞咖啡貿易以及加工制作、廣告銷售,北美上演了一場持續最久、過程慘烈、花樣無奇不有的商戰。因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后,美國在全球經濟地位提升,加之美國人“無厘頭”地偏愛咖啡,導致近百年的咖啡商業史幾乎就是美國咖啡進口、制造商與種植產地以及咖啡經營巨頭間無休止的商戰歷史。兩次世界大戰,在改變世界歷史地圖的同時,也改變著咖啡商業版圖。書中再現此一過程和狀態,細致入微,精彩紛呈。
在將咖啡豆帶到南美大陸的同時,歐洲人也將咖啡種子撒向南亞和東南亞殖民地。著名的爪哇豆、麝香貓屎豆都是這場殖民運動的遺存。幾乎是美洲大陸的翻版,咖啡的播遷在改變南亞、東南亞種植結構的同時,也改變了它們的歷史進程,使之因咖啡種植和初加工而融入全球貿易進程。更有趣的是,因非洲獨立運動興起,咖啡豆種植回歸故鄉的故事。這一過程演繹的故事,因時代前行,其血腥程度遠不如南美大陸,但同樣和著血淚——跟血鉆貿易類似——咖啡價格的跌宕起伏則引發了非洲政局的潮起潮落。
用作者的話說,并非那么夸張,是咖啡貿易將各個世界卷入全球化進程。咖啡貿易,如同其他重要商品貿易,引發了無數抗議、陰謀和暴力,導致商賈巨頭自殺,總統下臺,甚至政權更迭。人類近代以來的歷史,從來是伴著權力對抗喁喁前行——從掠奪、殺戮、欺行霸市,走向談判、契約和公平。這是咖啡貿易史給讀者的另一啟示。轉換的節點,與人民掌握自己命運的程度,有著密切關系。對不論來自商業,還是政府權力的持續抵抗與制約,是咖啡貿易逐漸趨向公平的關鍵因素。作者說,進入20世紀80年代,咖啡公平貿易的曙光終于現于地平線,是謂人類自覺于歷史的見證,——希望中雖透著悲愴,然而前景可以期待。
(萬圣書園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