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李瑞環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今年三月,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的重要著作《看法與說法》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隆重出版,這是自2005年以來,李瑞環同志繼《學哲學 用哲學》、《辯證法隨談》、《務實求理》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著作。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李瑞環長期以來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問題的看法和說法。
作者開宗明義指出,看法是頭腦改造過的認識、觀點、主張,說法是看法的表達。“不斷地追求反映事物本質的看法,對于訓練思維能力、提高理論水平、搞好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該書體現了作者一貫提倡的通俗、簡潔、鮮明、生動和富有個性的文風。
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瑞環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有著自己的深刻認識和獨到見解。他認為,改革是中國經濟發展最主要的動力,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1994年,他在瑞典瑞中貿易理事會的演講中就改革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改革是動力。實踐使我們認識到,改革是使中國擺脫貧窮、走向富強的根本途徑。沒有改革開放,就不能實現經濟的發展,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就沒有人民的富裕和國家的富強”。發展是目標。長期蒙受貧窮落后之苦的全體中國人民迫切要求發展經濟。近些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按人口平均在世界上仍然處于較低水平,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過高地估計中國的經濟實力是不符合實際的。中國擁有世界1/5的人口,每年新增加的人口即相當于一個中等規模的國家,不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就必然導致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當然,我們也反對脫離實際的高速度,我們主張經濟的發展既要快速又要持續、健康。穩定是前提。我國和世界上一些國家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都證明,穩定是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沒有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各項事業都難以進行。因此,我們提出任何一項改革措施,都十分注意把握好人民群眾總體受益原則和總體承受能力原則,以便把改革可能引起的社會震動縮小到最低限度。總之,不深化改革,就不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重視發展,就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保持穩定,一切都無從談起。當然,沒有改革和發展,也難以實現和保持穩定、和諧的社會局面。把握好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穩定的程度,是我們研究處理中國問題始終重視的一大原則。
對于改革的難度,以及改革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李瑞環也有著切身的體會和認識,在他看來,改革愈是深入,兩難的問題、始料不及的問題也愈是增多。但終其一點改革必須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作為根本出發點。
他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誕生、發展和完善的全過程中,始終存在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三者關系的問題。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標,穩定是前提。我們必須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作為根本出發點,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悉心體察群眾的情緒,把握好總體受益原則和總體承受能力原則,努力使我們的各項決策和措施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我們必須慎重地把握改革的時機和力度,統攬全局,審時度勢,見微知著,力爭改革在比較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中順利進行。
最近2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際社會也給予了好評。究其原因,主要是堅持了改革開放的政策。實踐表明,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是振興中國的唯一出路。改革涉及利益關系的調整。改革必須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作為根本出發點,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悉心體察群眾的情緒,把握好總體受益原則和總體承受能力原則,努力使各項決策和措施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