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萬建華 出版:中信出版社 |
人總是渴望在與世界的關系中求得自身的價值,最好的情況莫過于主導了周圍世界中的某個重大事件,退而求其次是作為一分子參與其中,再次就是足夠幸運地見證了某個重大事件的全過程。身為中國銀聯的創始人,在職業生涯中橫跨了中國幾乎所有金融領域的萬建華先生,大概不會為他此生的存在價值發生任何懷疑了。他不僅主導過,參與過改革開放后中國金融領域的很多重大變革,也是中國金融業在與互聯網技術相互融合過程中開拓出嶄新未來的主要見證者。《金融e時代》就是他對這些年來親歷和見證的重大事件的回顧,當然也記錄了他對中國金融業在互聯網技術背景下進入混業時代的展望和預判。
要了解互聯網技術對金融業帶來了什么,就要從計算機技術進入銀行業開始。萬建華對此作了簡要梳理。中國的銀行界在利用計算機技術上是緊跟時代步伐的,這種改變雖然只是用機器運算替代了手工作業這樣淺層次的轉換,不過卻為銀行業在互聯網時代的華麗轉身打下了基礎。計算機終端通過物理網絡連接產生的神奇效果,最終改變了中國銀行業的形態。
萬建華把這種新的形態總結為“水泥+鼠標+拇指”。也就是傳統的實體營業網點與網上銀行和移動銀行相結合的經營模式。那么這是不是在原有的銀行大廈之外把一個虛擬的營業廳搬到電腦上和手機上就可以了呢?當然不是,當“信息流”和“資金流”借助網絡手段并行不悖時,銀行與客戶之間的關系事實上已悄然改變了。銀行在利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互聯網平臺盡量縮短客戶等待時間,提高客戶服務體驗,開發出各類電子金融產品的同時,其高高在上的壟斷姿態不經意間也就漸漸被盡力滿足客戶需求的服務姿態所取代。互聯網的介入讓個人業務類型變得豐富起來,最終消費者在電子環境下對快捷的金融產品有了更多依賴,從個人存貸、網絡支付、投資理財、股票基金到教育金融等等,反過來,個人業務類型的擴展又為銀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和利潤,而且個人業務風險很低,這種良性互動最終會讓銀行的主要業務集中到面對最終消費者的個人業務上來。這就是互聯網對銀行帶來的最大的改變。
但是,面對企業客戶和高凈值資產人群這種大型客戶的業務會不會也按這樣的路數全部電子化呢?萬建華的判斷是不會。他認為,之所以比爾·蓋茨會錯誤地判斷實體銀行這個巨無霸會消失,是因為他沒有看到這類業務同大眾化、類型化、便捷化的電子金融產品不同,這是一個追求差異、個性化和彰顯身份的市場,需要大批有專業知識和從業背景的專職客戶經理點對點的專業服務。所以,在互聯網的時代,銀行業務最終會劃分為兩類,一類是線上多樣的個人業務,一類是線下精細耕作的高端客戶業務,這是萬建華心目中未來中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模式。國外銀行的發展軌跡已經證明了一點,誰單純的死守一方,誰就會被淘汰。
在萬建華看來,中國的銀行業正在朝著上述方向健康發展,業內的競爭進入了良性循環。但是作為金融業的另一個重要行業——證券業卻還在原地踏步。作為國泰君安的掌門人,萬建華對證券業在互聯網時代的變革更寄予厚望。他認為,眼下中國證券業最緊迫的任務是放開手腳,他直言美國在克林頓時期廢除《格拉斯——斯蒂爾法》與金融危機并沒有直接的聯系,因為沒有法規可以完全規避金融業尤其是證券業的風險,中國不僅不應在危機面前自縛手腳,而且還應進一步放開市場和行業的束縛。在此基礎上,證券業當下最需要的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讓證券公司成為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的機構,并且把這種服務和互聯網結合起來,實現隨時隨地的理財和投資服務,在功能上和銀行無縫銜接。萬建華堅信,這才是證券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當然前提是在互聯網應用的安全性上要比銀行做得還要好。
上述論及的還只是互聯網給傳統金融業帶來的變革,在萬建華看來都還算不上是顛覆性的,互聯網給金融業帶來的最大影響是混業經營的大金融時代的到來。在互聯網時代興起的信息技術公司,電子商務平臺,以及依靠這個機遇成長起來的網絡支付機構掌握了大量的客戶信息資源,這種海量、多樣、快速的信息就是“大數據”,在大數據的支撐下,這些公司和機構完全具備了跨業經營的能力,他們可以利用自身的平臺實現很多傳統金融業的功能。最具代表性的,當數阿里巴巴組建的阿里小微金融服務業集團,為客戶提供貸款、支付、保險、擔保等金融服務,目前已累計發放小額貸款接近200萬筆。其他諸如新浪、騰訊、京東也都相繼推出了各自的金融服務產品。而銀行也沒閑著,作為同樣有著大量信息資源和實力雄厚的傳統金融機構,他們也可以向其他領域進軍,比如諸多銀行已經開辦了網上商城。這樣交叉經營的情況在信托、保險業也不斷涌現。
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不斷擴展下,金融創新早已突破了原有的行業界限,甚至貨幣這樣的傳統金融概念也遭到了巨大的沖擊。在不遠的將來,現金支出也將悄然淡出。比起互聯網對傳統金融行業的改造而言,這種行業間的融合和協作,將從根本上改變金融業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