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經濟,近年來總會跟一個名詞“危機”聯系起來。危機,危機,總在被提起的危機,似乎一直還沒來,這讓許多人篤定就永遠不會來。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存在方方面面的問題,包括產業轉型乏力、金融管制過苛、對外貿易面臨重大挑戰、內需消費不振、房地產泡沫驚人、政府驅動的超前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熱潮,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可能被掩飾,但問題意味著什么,是不是會帶來危機,不同的人卻存在不同的判斷。
有人認為,上述問題,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必然出現的現象,會隨著進一步發展而消失或得以輕易解決;對應的是比較悲觀的看法,從單個或幾個問題的現象化表現出發,擔憂未來出現最嚴重的崩盤式危機。還有一些人基于利益訴求或觀點立場,認為部分問題才是誘發其他問題出現的根本,比如部分經濟學家就認為只要嚴控政府投資,放開金融管制,中國經濟領域中的其他問題就會順利得到解決;又如,炒房者和地產企業從業者,就更愿意強調內需消費不振、政府調控失當兩點,希望通過政策松綁,來延長房地產紅火發展的周期。
上述每一個問題,當然都是重要的、不可忽視的。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從來不會自行解決或消亡,更可能的是朝著更不合理的方向分化,這是人性利益要求和市場規律決定的。而將中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現有各問題分開來看,孤立分析,其實反而不容易看清任一問題的實質。
以房地產泡沫為例,是貨幣嚴重超發(貶值)、失控的城市化、實體制造和制造服務等行業不景氣產生資本轉移、有關部門住房保障責任履行不力等因素疊加而成的現象,與正常的住房需求、投資需求乃至合理化的投機需求毫不相干——也就是說,要控制房地產泡沫,只出臺限購、嚴控房貸等政策,是作用不大的。正是有關方面對房價飆升背后關聯的各方面關鍵因素視為不見,不采取真正管用的舉措,才會出現調控步步升級(嚴厲程度甚至殃及有正常購房自住需求的市民),但房價仍居高不下。實際上,調控真正管住的只是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在國內大城市、二三線城市乃至許多縣城、鄉鎮,到處都是建設工地,到處都在建設商業共同體,到處都是入住率接近于零的新樓盤,各地的人們都有購房投資賺大錢的打算。
財經作家牛刀的新著《牛刀說貨幣:貨幣狼煙》,是一本指導我們從整體性、周期性、規律性的視角,更深刻全面認識中國經濟的佳作。前面已經提到整體性認識經濟的意義,經濟的周期性和規律性也是不可忽視的兩點基本原則。牛刀此前的多部作品中,都曾反復強調這兩點,規律性就是經濟的繁榮、衰退、調整和復蘇,任何經濟體都無法違背,而應盡可能加強認識分析,使得相關的政府政策、投資決策等行為符合規律;周期性則指經濟發展存在趨勢、周期。
這本書九個字的書名,就兩次提到“貨幣”,說明書作者有意通過貨幣問題、貨幣政策來引導人們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困境,證明危機難以避免的必然性。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果,與中國的貨幣政策、中國融入經濟和金融全球化體系特別是貨幣體系的方式密切相關。人民幣目前正加快國際化進程,希望平穩實現數年后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如果這個目標達成,人民幣將成為與歐元、美元并列的世界三大主要貨幣,中國也將因此真正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美國對中國、人民幣帶來的沖擊認識得很清楚,來努力推動制造業從中國回流美國、撤走美國資本(熱錢外逃)、加緊引進包括中國等經濟體的人才、加強技術管制保護。牛刀在書中指出,這套“組合拳”,讓中國的制造業陷入困境,讓中國國內的房地產企業無從再通過海外融資并借助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既有方式高負債運轉,指向的是中國的對外出口能力和外匯儲備,并最終迫使中國、人民幣失去挑戰美國和美元的可能。也就是說,目前中國國內的房地產泡沫,最終將成為中美貨幣、匯率政策博弈的犧牲品。
公允而言,中國金融業和實體行業的央企,近年來獲得的快速發展,不完全是政策保護的結果,也不能說許多企業就毫無技術和管理優勢。但央企、國家資本的過度擴張,卻從根本上影響了民間資本在各行業相對均衡分布的可能,讓國內游資與海外熱錢一起扎堆在樓市。很顯然,樓市崩盤一旦從以往的“狼來了”叫聲,變成現實,扎堆在樓市的投機群體將付出慘重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