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蘇龍飛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因長期從事資本、金融領域報道與研究的緣故,知名財經記者蘇龍飛有機會跟蹤并目睹了眾多具有代表意義的中國民企“股權爭奪事件”。縱觀近幾年那些極具沖擊力的“股權爭奪事件”,都有一個共同特征,與企業股權有著緊密關系的相關股東圍繞股權爆發的沖突,用“戰爭”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而這中間發生的種種起承轉合的“爭斗”,被蘇龍飛寫成了厚重的《股權戰爭》。全書以公司的“控制權爭奪”為核心主題,梳理了14個現實案例,描述了公司股東之間圍繞股權博弈的過程。
在這個一切都可以稱為“實驗”的年代,在通向自由經濟的實驗過程中,很少有企業家能最終成就大器。從這個意義上說,蘇龍飛不僅為中國企業的“股權之爭”完成了一些檔案性的記錄,也賦予了這些案例更加開闊的視野,他在用細節逼近企業家“焦慮”的同時,又能將自身從一線的現實中抽離出來,向前向后、向上向下、向遠向近,目光犀利地打量,從而完成理性、客觀的深度剖析。
《股權戰爭》中提到的每個“股權爭奪事件”,都曾有無數媒體爭相報道。蘇龍飛所要做的,是在自身扎實跟蹤報道的前提下,適度取材還原事情的全貌。不過,記錄這些當下的“股權之爭”,最大的難度就在于所涉及的都是利益中人。當利益足夠大時,這種記錄就存在相當的風險。
自從阿里巴巴集團形成馬云團隊與雅虎、軟銀三足鼎立的股東格局之后,馬云便陷入了控制權旁落的潛在威脅之中。那場引人注目的“支付寶事件”,僅僅是馬云與投資人雅虎、軟銀之間眾多摩擦的一個片段。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之間的三方恩怨,從軟銀董事局主席孫正義決定投資馬云時起就已注定。馬云向來視孫正義為“資本恩人”,但對于雅虎的入股,馬云追悔莫及。如果不是那場交易,馬云絕不可能失去第一大股東地位。
誰也不曾想到,雷士照明的創始人吳長江,會毫無征兆地從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出局,又曲折地回歸。曾經,他借助資本的力量,解決了創業股東之間的糾紛,而后,他卻陷入了又一場資本“局中局”。創投博弈的背后,既考驗著企業家的人性格局、契約精神、規則意識,又拷問著中國的市場環境、資本制度、法治土壤。每一次深入的復盤,必能為中國企業家和投資人提供有價值的紛爭解決之道,讓規則執行透明完善,讓企業從容健康發展。此案例留給創業者的最大啟示是,正如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所說的那樣,“不要輕易將主動權交給投資人,在創業過程中沒有人會樂善好施”。
永樂電器之所以成為一個標志性案例,不僅因為身為行業老三被行業老大吞并所造成的轟動性,更因為這是中國商界第一個因創始人與資本方對賭失敗而失去企業的案例。如果不是因為與摩根士丹利的對賭注定要輸,他決不至于吞食將企業賣給黃光裕的苦果。陳曉,這位人稱“鐵算盤”的上海精明商人,最終沒能躲過一出“資本劫”。相映成趣的是,同樣是私募融資,同樣是創始人與投資人之間的對賭,甚至對賭的資本方都同為摩根士丹利,中國動向與永樂電器的結局截然不同,中國動向創始人陳義紅笑到了最后。中國動向的案例,是觀察企業如何贏得“融資對賭”的絕佳樣本,創始人與投資人之間的對賭博弈,其背后少不了財務投資者的種種利益考量。
凡是從風險投資商處拿過資金的企業創業者,都不會不知道Term Sheet
(投資條款清單)為何物。早年美國的VC/PE們用巨大損失與慘痛教訓換來的投資經驗,最終固化成了Term
Sheet的系列標準條款,以便全方位地保障自己的投資利益。人和商業案例的獨特之處在于,讓公眾見識了VC/PE在向企業投資時,對于自身的利益保障,嚴密到了何種程度。即使企業遭遇百年難見的金融危機流血上市,VC/PE
也可以通過事先簽訂的協議條款確保自身投資收益,而創始人則必須付出向對方無償出讓股權的代價。
曾經轟動一時、持續數年的“達娃事件”,在宗慶后的眼里是“達能強購娃哈哈”,卻被外界視作“宗慶后攆走達能”。在宗慶后的主動爆料下,法國達能與娃哈哈之間那場曠日持久的股權戰爭,在公眾視野之中拉開了帷幕。其實,與其說是達能與娃哈哈的矛盾,還不如說是達能與宗慶后的個人“矛盾”或“恩怨”。
新浪的王志東辭職事件,或許可說是國內最早具有公司治理意義的商業事件。創始人兼CEO
被董事會趕下臺,這在中國內地還是頭一遭,所以在當時的媒體報道中,王志東被描述成充滿悲情的人物。中國主流商業文化默認的邏輯是——“創始人=老板=實際控制人”,因而必然是企業的完全掌控者;但西方主流商業文化邏輯則是——“創始人/CEO<董事會<股東會”,并在此基礎上孕育出一整套公司治理模式。新浪是最早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之一,因而當西方邏輯與本土思維發生沖突時,初始階段的不適與不解幾乎不可避免。
中芯國際因股東訴求分歧而引發的內訌,被外界認為是典型的控制權之爭。中芯國際面臨的似乎是公司治理問題,但又絕不是那么簡單。中芯國際的問題,除了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更可算作是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困境的某種折射。
原本是姐夫與小舅子關系的創業伙伴,為了爭奪企業控制權,最終走到了相互敵視、仇恨的境地。潘宇海與蔡達標兩大股東,一位感性而重情義,為了安撫對方甚至愿意讓出決策權;而另一位理性卻缺乏安全感,為了控制權可以不顧一切。蔡達標有魄力且善于經營,但他生怕控制權被奪走,心存疑慮、寢食難安,最終通過一系列事件撕裂了股東之間的情誼。有時候,決策的好與壞,全在決策者一念之間。真功夫股權之爭一案,夾雜了太多情緒的失控、權欲的膨脹、人性的自私,值得所有聯合創業型企業管理者反思。
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兩口子共同創業,如若日后婚姻破裂,如何避免對企業產生重大沖擊?王微與前妻楊蕾之間的一場婚姻財產訴訟,險些將自己一手創立的土豆網的IPO葬送了。它不僅使得土豆網的上市進程延后了超過半年時間,而且最終導致了土豆網被行業第一的優酷網收購。一場婚變引發的企業財產糾葛,不僅影響到一家企業的前途命運,而且還改寫了一個行業的游戲規則,真可謂“名垂青史”。
無獨有偶,趕集網創始人楊浩然與前妻王宏艷的婚姻財產訴訟,至今依然沒有定論。前妻主張分割財產,前夫則主張婚姻無效,究竟孰是孰非?這場懸在半空中、涉及企業股權的婚姻財產訴訟,究竟會對企業造成何種影響,現在還無法定論。只是,事件前后涉及的糾紛處置,處處拷問著當事人,在利益面前,究竟該作出怎樣的人性抉擇?以及,如何才能避免創始人的家庭危機危及企業?夫妻創業都是起于微時,艱辛不易——電視劇《夫妻那些事》中有句臺詞說得好,“感情不好又離不了,那叫套牢”,希望不要套牢自己,又套牢別人。
眾所周知,民企融資上市,會遭遇陌生的資本方,遭遇創業伙伴的想法分歧,甚至遇到家事變故的侵擾。面對不熟悉的規則世界,創始人江湖老大的心態、把董事會開成家長會的習慣思維,和投資人往往不在一個平臺思考,也不在一個平臺對話,諸多殘酷的“股權戰爭”由此而生。尤其是“隨著中國商界發生的股權爭端越來越多,對相關事件進行事后的復盤、剖析與研究,就變得越發具有實際意義……”蘇龍飛并未多慮,很多企業家并不知道自身已深陷在一片沼澤之中,他們自以為是,卻不知獵手已注視他們很久了,并一直在尋求適當的時機準備隨時下手。
可以說,《股權戰爭》就像一尊尊雕塑,凝固了一段段歷史。你盡可以對這些雕塑中的那些人評頭論足,但你不得不承認,越是記錄得真實,雕塑本身就越好,并更富有警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