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不久前發布《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12/2013—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住房保障》(以下簡稱“報告”),其中從財稅視角設計了一套適應中國新型城市化進程的住房保障政策框架。
報告指出,如維持當前的建設力度,中國住房市場的總量供求矛盾并不突出。當前中國住房市場的主要矛盾是結構性矛盾,即高房價超過居民支付能力,以及保障性住房供給比重較低。未來政府住房保障的責任,將不能僅僅著眼于現有城市戶籍居民,而應覆蓋到在城市居住的所有居民。
對此,報告建議,應采取以經濟利益調節、市場化管理手段為主體的住房保障政策框架。具體而言,當前可以加大公租房建設力度,通過免交保有環節房產稅等手段激勵小產權房、商品房納入保障性住房租賃體系等。
針對目前種類繁多的保障性住房復雜管理格局,報告強調,應統一為單一保障性住房,允許中低收入居民按統一的、市價70%的標準租賃或購買保障性住房。政府亦應設置多檔租金,根據居民收入水平差異予以補貼。
報告建議,政府應前瞻性地安排保障性住房的總量、結構布局,進一步增加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并啟動市政債制度,將城市建設的未來收益用于當前城市建設。此外,建立健全家庭收入、財產動態監控機制,完善保障性住房退出激勵政策,實行多元化退出方式,促進其合理流轉和循環也是完善保障房制度建設的重要方面。
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中央財政已大力加大對保障性住房投入,預計2012年相關投入將達4000億元,較去年增長兩成以上,住房保障水平今年預計也能達到13%的目標,而在“十二五”期末將達20%。對于未來發揮財稅政策作用繼續促進住房保障工作,王保安總結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調控”的保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