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美)哈瑞·丹特 出版:中信出版社 |
在過去10年中,尤其是2008年以來,中國政府主導的資本投資大泡沫引發了嚴重的房地產泡沫,并造成了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產能領域的嚴重過剩,這些都是我們有目共睹的。建造大型都市、保持建設,這是中國政府為抵御衰退所采取的措施,也起到了刺激經濟增長和提高就業率的效果,但這樣的增長還能維持多久?
近期我們發現,歐洲的經濟放緩趨勢在2012年年初已蔓延至美國,并開始影響中國。鑒于歐洲債券外逃使得美聯儲的借貸成本和救市能力維持在較高水平,美國目前出現了最后一輪即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或稱貨幣刺激。在2012年年中遭受一次微型崩盤后,美國股市會出現最后的反彈,然后在2013年年初和2014年年末之間崩盤,出現急劇的下跌,但應該不會跌到5
000點以下。隨著全球范圍內的經濟放緩與崩潰,中國政府主導的房地產泡沫行將破滅,并將引發比2008-2009年更嚴重的衰退。關于這一點,我們將在本書中進行詳細講述。
在中國經濟中,消費者支出推動因素逐漸減少,基本上從1980年以來就一直呈下降趨勢,近年來個人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百分比約在30%-40%之間,而政府資本支出則漸占上風。這一態勢非常不健康,而且已經助長了史上最大的泡沫生成,勢必與其他泡沫一樣,終會迎來破滅的命運。鑒于過去10年中,中國政府已經過度建設,下一輪經濟衰退發生時,便很難再通過此類方法刺激經濟、保證就業。比如,某項研究顯示,中國24%的城市住房沒有電力消耗,即處于空置狀態,而鄂爾多斯這樣的百萬人口級城市也近乎完全無人居住。
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是中國1980年之后實現前所未有增長的另一動力。政府不遺余力的經濟刺激和過度建設,也是為了向從農村到城市的大批農民工提供就業機會。很明顯,中國政府看到了其他新興國家政府尚未發現的事實:城市化是推動新興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而不像發達國家那樣,經濟增長主要取決于人口趨勢。以2010年為例,中國城市家庭年均收入超過
2500美元,農村家庭則只有約80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3倍多。因此,城市化是推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最快捷途徑。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一直快于印度等其他新興國家,所以才能在新興國家中保持最高的經濟增速。在大部分新興國家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收入的增長都與城市化有直接關聯。中國目前的城市化比例略高于50%,以2010年的數據來看,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約為8
569美元(以國際元計)。未來20-30年內,隨著中國的城市化比例最終達到70%-80%,中國人均收入可能增長60%左右。
持續的城市化進程將是中國經濟發展之外的附加利益。但中國的人口發展卻呈下降態勢,且勞動力增長自2015年以后逐漸放緩。
這就是過去10年的大泡沫在未來數年必然破滅之后,中國出現的悖論。當中國最終消除了房地產、基建和工業產能等方面的過剩之后,卻必須面對人口趨勢放緩問題。中國在2010-2015年之間,消費浪潮和勞動力人口同時到達頂峰,隨后勞動力人口趨勢將減緩,消費浪潮也會隨之出現下降和波動。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消費峰值(消費浪潮)出現在出生高峰期46年后與消費者支出和經濟增長間的關系最為密切。但新興國家的收入增長速度不比發達國家,因此其經濟增長與勞動力增長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我們目前即可預測出未來數十年的情形。中國的勞動力增長將在2015年達到峰值,此后數十年會像歐洲與日本一樣出現大幅下滑。這也是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的結果。
即便是消費浪潮不斷延伸,中國的人口趨勢仍會在2015年達到峰值,之后數十年呈下降趨勢,僅在2025-2035年間出現短暫緩解。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很可能也會減緩,特別是在2013-2015年年初左右的大崩盤和全球蕭條中將會尤其明顯;鑒于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不愿由鄉村遷至城市生活,中國的城市化長期進程也難逃減慢趨勢。20多歲的年輕家庭是遷移的主流群體,但中國這樣的家庭數量會逐漸減少。
綜合中國持續的城市化進程與放緩的勞動力增長趨勢來看,我們認為在2023-2035年間的下一次全球繁榮中,中國的正常增長率應為3%-4%,而非8%-12%。2035年之后,中國的人口趨勢形勢將更加嚴峻,城市化水平將接近70%-80%的長期峰值,經濟增長會進一步減緩。
自2009年反彈之后,中國股市一直不如全球市場,且將再次出現2008年金融危機中的崩盤現象。上證綜合指數可能會跌至1
000點左右。之后,投資者可在2014年晚些時候開始進入下一輪長期投資。本次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嚴冬”預計將持續10年,但股市,特別是新興國家股市,會在2014年晚些時候跌至最低點。中國投資者可以考慮在東南亞和印度等強增長地區投資,這些地區在2014或2023年后的增長會超過中國。
正如我們所觀察到的,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虛高程度超越了其他新興或發達國家,因此其房地產領域會遭受最嚴重的崩潰。在大部分高房價發達國家城市,其房價為平均年收入的8~10倍,這一數值在新興國家城市為10-25倍。而中國房價最高的城市之一
深圳,房價為年收入的43倍,上海則是39倍,這樣的城市受到的沖擊也將最為嚴重。
因此我們建議,在2013-2015年間可能出現的全球房地產崩盤發生之前,中國投資者應將手中所有非關鍵性商業與住宅房產出手。
雖然我們提出了諸多危機預測和警示,但本書最重要的觀點在于,即將到來的蕭條或經濟嚴冬并不是威脅,而是機會。投資者和商業機構可以以史上最低的價格進行金融資產再投資,而實力較強的商業機構、企業則可以從較弱的對手手中承繼資產。我們無法改變風向,但可以調整風帆。此次全球衰退可能會在2013年年初到2014年年末間變得最為嚴峻,我們希望讀者能憑借本書中的大量信息安然度過,并有所發展。中國在下一次全球熱潮中的增長的確會放緩,但請記住,中國仍然處于亞洲的中心,這是未來繼續推動強勁出口與就業的最強增長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