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很多書店現在都在遭遇罕見的“招工難”。由于經營困境,不少書店營業員的工資普遍緊貼全市最低工資標準,這導致了書店營業員事實上已很難成為青年人就業的選項。青年人不來,老員工只能獨撐市面。這使得不少書店“叔叔阿姨”級營業員占主流,這給書店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憂。本報記者就此展開獨家調查。
現實:書店“叔叔阿姨”營業員占主流
上月開業的新華書店靜安店引人注目的特點,除了賣文化創意產品,實現“新概念”之外,中年以上的營業員比較多也算一個。有讀者反映,這些“叔叔阿姨”級營業員待人熱情,業務也較熟,所以感到很親切。本報記者昨天在現場調查時看到,35歲以上的營業員占到了這家書店營業員總數的一半以上。
記者在和這些“叔叔阿姨”們聊天時獲知,他們大多來自已關門的藝術書店和少兒書店,很多人都有二三十年的工齡,用他們的話說,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書店”。事實上,新華書店靜安店之所以必須開張,除探索“新概念”之外,安置這些老員工也是題中之意。
今年年過不惑的營業員老陸告訴本報,他20多年前就在新華書店工作了,那時書店營業員的工資并不算低,這也是書店吸引他的地方,現在盡管每月2000多元的工資,已貼近最低工資線,但他對書店有感情,也不想走了。
與之相對應的是,書店的青年店員很少。在采訪中,記者只見到一位80后營業員小馮,他對這份工作有一絲無奈,“為了生活先在這里做著吧。”
上海書店營業員年齡結構普遍老化,是記者在調查中的一個觀感。上海音樂書店的營業員朱先生年近半百,在這家店已工作了30年。他告訴記者,他現在還在第一線“頂著”實屬無奈,因為很多年輕人一聽工資如此低,轉頭就跑。記者了解到,書店招工難,“叔叔阿姨占主流”,已經成為書店今后發展的一個“隱形炸彈”,引起了廣泛憂慮。
探究:書店微利導致招工難,學歷門檻越來越低
上海新華書店因有60多年歷史,“招工難”之下,“立志做到退休”的老員工也就顯得較多。成立于2005年的上海博庫書城還很年輕,他們最突出的是“流動率”太大。“我們每年員工的流動率在20%到30%,7年前和我一批進來的員工有一半都走了!”博庫企宣經歷朱兵告訴本報,書店雖已有7年歷史,但員工平均年齡只有24歲,這個數字總是“漲不起來”不是一個好事情,說明書店留不住人才。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無論是叔叔阿姨營業員多,還是店員“流動率大”,其本質都是對于大多數80后和90后來說,書店在他們的謀職中已不具有什么魅力。書店工資“并不算低”的年代已一去不復返。
朱兵對本報坦言,博庫營業員一個月的稅前工資只有2000多元,扣除四金后,與最低工資標準相當,如果加上各項福利,一年不會超過3萬。而這已屬盡力,在書店不景氣之下,再漲工資,就意味著虧損。“我們還算好的,很多民營書店更低,所以他們大多一兩年就換一撥人。”
“招工難”之下,不少書店不得不放低用工標準,比如博庫成立時規定店員起碼擁有大專學歷,可是現在他們中專生甚至高中生都招了。吸引青年人加入,輸入新鮮血液,留住人才,事實上已是上海很多書店的當務之急。
朱兵直言,在沒法大幅提高工資的情況下,他們現在只能通過人性化管理,來讓員工有溫暖感。但朱兵說,在經濟壓力很大的今天,這種“溫暖感”究竟能讓青年人留住多久,誰也說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