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元必死》 作者:余治國
葉楚華 出版:中國經濟出版社 |
從2003年開始的美國房產泡沫形成,到2007年次貸危機的爆發,都遵循了這一過程。到2007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后,美元地位一落千丈。盡管美國威逼打壓,但歐元問世以來,國際儲備貨幣的競爭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全球歐元儲備規模持續擴張。歐元問世的第一年即1999年,全球歐元儲備總規模為2469.50億美元,2007年末達到10822.76億美元,2009年為12499.54億美元,全球歐元儲備增長了4.96倍。而1999到2009年,全球外匯儲備中美元份額由71.01%下降到62.14%。英鎊、日元等其他貨幣所占份額基本沒有變化,而歐元的份額由17.90%上升到27.37%,提高了9.47個百分點。美元失去的份額全部流入了歐元。尤其在2008年4月,歐元兌美元的匯率達到1.58∶1,歐元相比2003年累計升值58%。歐元屢創佳績,美元持續疲軟,各國央行紛紛拋售美元,歐元對美元大有取而代之的勢頭。人們對美元的信心降到了歷史最低點,甚至有很多人預言歐元將會取代美元,登上世界貨幣的寶座。如果俄羅斯、委內瑞拉和中國都拋棄美元,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將土崩瓦解,美國將失去霸權并變成像拉丁美洲一樣在外債中掙扎的地區性強國,美國金融與工業寡頭精英呼風喚雨、縱橫江湖的風光將永久性喪失。僅靠美聯儲降低利率、擴大流動性根本無法解決這種危機,其根本原因在于貧富差距過大,普通消費者無力還款。美國的政治與經濟結構無法在短期內發生變化,因此,美國唯一的策略只有將危機轉嫁給其他國家與地區。東方的中國在幾十年中積累了巨額財富,是美國轉嫁危機的首選,但中國具有獨立的軍事與外交政策,不會輕易屈服于美國人的淫威。圍棋諺語有云,東盤不亮西盤亮。盡管歐洲有大量金融機構參與到金融衍生品交易中,與美國次貸市場有著緊密的聯系,但相對而言,歐洲受次貸危機的打擊要遠輕于美國。歐盟一直致力于將中東石油經濟整合進歐盟經濟中,并以歐元作為貿易結算貨幣,畢竟歐盟與中東的貿易規模比美國的大得多。2005年7月,沙特阿拉伯貨幣政策署副署長公開宣稱,今后將建立由6個石油產出國共同組建的阿拉伯第納爾,該貨幣將與歐元掛鉤。2006年,伊朗成立石油交易所,以歐元作為該交易所定價和交易貨幣單位。2009年9月,伊朗總統艾哈邁迪R26;內賈德宣布,伊朗將使用歐元取代美元成為外匯儲備貨幣。伊朗中央銀行調整了外匯儲備資產結構,大幅減少了美元資產。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歐洲國家雖然在經濟上獨立于美國,但在政治、軍事與外交上受制于北約機制,從而成為美國轉嫁危機的一個可行的選擇。為了美元的地位和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只有犧牲與自己同文同種的親密伙伴歐洲。但歐元區的德法等核心國實力強大,經濟強勁,美國若直接攻擊這些國家,也會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于是,美國人采用了間接路線戰略。所謂間接路線就是,隱蔽己方戰略企圖,并不直接與敵方接觸來尋求決戰,而是要盡量削弱敵人的抵抗能力,破壞其穩定性,創造有利的戰略態勢,從而以最小的消耗和最低限度的損失使對方屈服。在作戰中避免與敵人進行直接的硬拼,而是采取各種巧妙的方法,力求出其不意地打擊和震撼敵人,使之驚慌、動搖,在心理上和物理上喪失平衡。其結果,敵人不是自動崩潰,就是在最后決戰中輕易被擊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