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曾報道的省圖書館5萬多冊古籍嚴重受損一事引發社會強烈反響
省圖書館原副館長:古籍專家被調到其他崗位現任館長:因經費等原因,專家“出山”難度大
省文聯副主席:不重視古籍修補與保存,就是文化的悲哀
修書正是用人時莫讓古籍空悲戚
6月13日,河南商報報道了河南省圖書館5萬多冊古籍嚴重受損一事。報道發出后,社會反響強烈。省圖書館一位退休副館長找到記者稱,圖書館還有多位古籍保護專家,但被分散在多個不需要古籍保護專業技能的崗位。“要是這些人能‘出山’,一直沒編整的八九萬冊古籍,10年就能編完。”
心聲
只有心痛和羞愧
李古寅今年68歲,歷史學研究生出身的他,曾在1985年至1995年擔任河南省圖書館副館長,在2003年退休前,一直從事古籍整理保護工作。雖已退休,但他仍堅持學術研究,現在省圖書館里還保留著他的辦公室。
河南商報關于省圖書館古籍受損嚴重的報道,李古寅也看到了。他說,作為河南省古籍保護領域的一員,他既感到痛心,又覺得無比羞愧。
“當年古籍書庫的條件很差,但還是有一些裝善本書籍的樟木箱,防潮防蟲蛀效果很好。但后來不知道為何,全部換成了鐵皮柜。”李古寅說,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現在。
李古寅說,在他負責古籍保護時,省圖書館有多名古籍編目保護方面的專家,史、子、集和善本書籍共20多萬冊的編目工作在當時都已完成。
呼吁
古籍保護專家能否重“出山”
專業人員缺乏讓古籍保護捉襟見肘,但李古寅認為,省圖書館并沒有外界說的那么“人才奇缺”。
“1995年以后,古籍編目出現停滯。”李古寅說,因為領導層的人事更迭,幾位專業的古籍編目人員從古籍部離開,四五萬冊的經部、三四萬冊的叢部古籍編目都報上去了,可就是編不動。
李古寅說,古籍出現破損,大多因為編目沒有完成,書堆在一起,雜亂無章。完成編目的書可以分門別類裝在保護古籍的函套里,查找、翻閱也很方便。“書就怕堆,只要‘活’起來,借閱方便,一般不會出現問題。”
李古寅稱,幾位專業人員并非離開了圖書館,“現在有4個人分別在學刊部、報刊部、輔導部、網絡部,人不能盡其用啊。如果這些人重回古籍保護崗位,加上我,那些沒有編目的八九萬冊經、叢部古籍,10年就能編完。”
回應
古籍專業人員重“出山”難度大
對此,河南省圖書館館長楊揚認為,退休副館長和古籍專業人員重新“出山”,難度很大。
他說,現在圖書館有185個編制人員,但幾乎是“一個蘿卜一個坑”。“把幾位在其他部門的人員重召到古籍部,現在的缺誰頂?退休副館長‘出山’,他的崗位怎么安排、工資怎么發?”而且,楊揚稱,古籍保護一直是政府主導,編制方面受限。此外,估計修補經費不足也是一大原因。
建議
政府應重視古籍保護
經費困難導致古籍保護的硬件上不去,李古寅也表示認同,“但并不是說國家、省里就不撥款了,報告材料是否客觀、詳盡、有說服力,是申請經費的關鍵。”
李古寅說,術業有專攻,以前的經費申請報告都由主管古籍保護、懂業務的副館長親自寫,比如要申請經部古籍的整理保護經費,需要包括一共有多少冊書、編目要多少錢、修復要多少錢和編完、修完分別需要多久等內容,“只有報告具有說服力,而且真實、可預期,才能得到撥款。”李古寅介紹,編目、修復結束后,還有專門的檢驗,并要出具檢驗報告。
河南省文聯副主席鄭彥英認為,圖書館經費撥付并非一個部門的職責,省圖書館管理歸屬文化廳。不過,無論哪個部門管,政府都應該重視古籍的修補與保存,為其負責,“不重視,就是文化的悲哀。只有省里重視起來,國家才會配套撥款。”此外,鄭彥英認為,文化本身在發展,圖書館的編制不能固守以前那一套,人員應增加,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