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評級戰爭》 作者:[日]黑木亮 出版:東方出版社 |
小說新作《AAA評級戰爭》的故事背景是,日本金融界1980年代在推進國際化、自由化過程中,為了達到美國華爾街的標準,在海外發行公司債券及從事金融并購等業務,引入了美國的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標普、惠譽(書中對這些評級機構采用了別的名稱)。美國的這幾大信用評級機構在日經營發展的第一階段,頻頻利用其評級權威,粗暴武斷地打壓日本證券、保險等金融各行業企業,為美國企業低價并購或買入日本金融企業優質資產提供便利;而到了第二階段,為配合美國頂級投行推進資產證券化并向全世界金融企業、主權基金、投資者銷售次級債等金融產品,加速日本金融市場資產證券化進程,三大評級機構又一改之前打壓作風,變得毫無原則,在日本金融企業繳納委托評級費后,輕率給出與相關企業經營狀況背離的好評。小說結尾的地方講到,美國金融海嘯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重創日本金融諸行業企業,三大評級機構的聲譽因此遭到了徹底懷疑,但后者并沒有付出實際上的代價,而是僅僅更換了駐日機構的領導層。
小說中深刻地揭露了美國三大評級結構得以在日實現不負責任、隨心所欲的利益最大化經營的原因。首先,無論是日本政府監管部門、學術研究機構,還是金融諸行業企業,甚至包括信用評級機構的重點客戶,都缺乏對信用評級概念、測算方法和影響的認知了解,這就進一步強化了信用評級機構的話語權。小說中多處都提到,日本金融企業在突然遭到信用評級機構低評打壓時,都毫無心理準備。而后者在面臨客戶的詰問時,往往可以用專業復雜的詞匯輕易搪塞過去。其次,日本金融行業對華爾街、美式評級機構存有不切實際的迷信,不僅熱衷照搬華爾街發明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來從事經營,斥巨資購買美國投行發售的垃圾債等“創新產品”,而且一直瞧不起日本本土的信用評級機構。書中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即長期無原則低評或高評日本金融行業的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金融危機后仍得以發展延續,但日本本土一家從不向客戶收取評級費用、單以金融企業披露數據而相對客觀提供評級意見的小型公司,卻喪失了賴以生存的訂單,不得不倒閉。第三,日本政府監管部門因政治等方面的考慮,長期沒有對日本市場上各類信用評級機構建立必要的監管體系,使之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就造成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在屢屢犯錯時得不到應有懲罰。實際上,上述三點,也恰恰是中國信用評級市場過度開放的寫照和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