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私人銀行發展報告2012》 作者:郭田勇 出版:中國金融出版社 |
2012年4月12日,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私人銀行發展報告2012》發布儀式暨私人銀行高層論壇,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信托兌付風險、民間借貸風險和PE管理人風險將成為當前高凈值人群面臨的三大主要風險。在外部監管方面,私人銀行監管也需進一步升級。
《中國私人銀行發展報告2012》由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與中信銀行私人銀行中心聯合課題組完成,報告總結五年來我國私人銀行的發展成就,并對目前我國私人銀行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對我國私人銀行的發展趨勢作出分析與前瞻。
中國高凈值人群數量逾百萬 地域集中趨勢明顯
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底,我國高凈值人群數量達118.5萬人,2011年前五年平均增速為29.1%,預計“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為17%,到2015年我國高凈值人群數量將達219.3萬人。同時,財富的地域集中趨勢也日益明顯,超過2/3的高凈值人群集中在6個主要地區,即北京(18%)、廣東(16%)、上海(14%)、浙江(13%)、江蘇(7%)和福建(4%)。
報告研究發現,我國高凈值人群的主體集中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30-49歲人群,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高凈值人群的年輕化趨勢明顯。民營、私營企業管理層所擁有的企業所有權和股權成為財富市場的主體,政府官員并未以“顯性身份”出現在高凈值人群的范疇,這與其政治身份相關,也間接證明以往高凈值人群規模存在被低估的狀況。
在中國銀行業戰略轉型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的基本功能開始從主要充當融資平臺向融資平臺和金融服務平臺并重的狀態轉變。
截至2011年末,設立私人銀行部門的中資商業銀行已達11家,分別是中國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農業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華夏銀行。各家銀行擁有的私人銀行客戶數量和管理資產規模也在逐年呈現翻倍增長態勢。據最新年報顯示,2011年中信銀行私人銀行客戶數為23152人,較上年大幅增加130%,中國銀行2011年私人銀行客戶數量增長60%。
高凈值人群面臨三大風險 私人銀行監管需升級
在投資性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持續低迷的環境下,房地產和證券投資等傳統的投資領域雖然處于高凈值人群資產組合的重要地位,但其占比將逐漸下降,諸如信托、私募、PE、民間借貸等新興投資在高凈值人群的資產組合中將不斷豐富。而信托兌付風險、民間借貸風險和PE管理人風險將成為當前高凈值人群面臨的三大主要風險。
報告指出,事業部制及相應的專業化子公司將是大型商業銀行或全能型銀行發展私人業務的趨勢一直,專營私人銀行業務的支行、專營機構將會適時出現,私人銀行存在著業務模式由“賣組合”轉向全權委托資產管理核心戰略,服務范疇將由“管客戶凈金融資產”向“監管資產與負債”的財富管理與投融資結合模式進行轉化等趨勢。
在外部監管方面,私人銀行監管也需進一步升級。報告提出盡快出臺私人銀行管理辦法、全面開放業務牌照、適當放寬經營限制、實現差異化監管等建議,以及成立私人銀行子公司的未來可能性。
中國私人銀行處起步階段 發展遇兩大瓶頸
工商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胡亞冰在論壇上指出,中國私人銀行處于起步階段,為客戶提供的服務較為單一,大部分為固定收益產品,而私人銀行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較強,可以提供定制類產品和代為推介的產品,但在分業監管的背景下,發展歐美模式的私人銀行,即實現跨部門跨行業的業務推動是比較困難的。
華夏銀行個人業務部總經理許明表示,中國私人銀行發展面臨兩大瓶頸,一方面是體制因素,銀行應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為客戶提供產品服務;另一方面是人力資源瓶頸,私人銀行業務發展迅速,但與之配套的客戶經理團隊素質需要提升。他指出,華夏銀行將于今年成立私人銀行中心。
中信銀行私人銀行中心總經理馬勁松提出關于信托文化的討論,華夏銀行許明表示,西方信托文化是建立在制度基礎之上的,而東方的信托文化更多的是與人情文化相關聯,缺乏制度基礎,整體行業的信托文化較為缺失。工商銀行胡亞冰指出當前行業內法制意識相對較低,建立健全的法制體系和監管體系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