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三十余年快速增長,中國經濟轉型走到了關鍵時刻,經濟增長亟須尋找新的突破口。恰逢歷經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兩場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潮流涌動。《轉型與崛起: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服務經濟》作者、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原副部長張祥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要崛起于新一輪的經濟全球化,必須在服務經濟領域實現跨越式的深度發展。
《經濟參考報》:我國是個貿易大國,您曾經任職的外經貿部的傳統業務是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在我國貿易總額中比重很小,而且是由多個部門分管。您對服務經濟的研究源于何時?是什么觸發了您對這個問題的關注?
張祥:這本書的寫作,源于對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考。在過去一段時間里,我長期在外經貿領域工作,近年來,擔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理事,組織完成金融服務、航運服務等數項中心研究課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在哪里?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應當能夠切中中國經濟發展的脈搏,符合全球經濟發展的潮流。當前,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不平靜,一次次讓我們將視線逼近產業發展與創新的前沿——服務經濟領域。
此書的核心內容,我已經在國內及香港、臺灣等地區,通過30余場專題講座的方式做了互動交流。成書過程中,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給我很大的支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同志鼓勵和支持我研究服務經濟問題。同時,我與中共中央黨校、國家發改委、商務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的專家、學者、研究人員們又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與探討。
服務經濟離我們很近,但是她的真實面目似乎總是隱藏神秘面紗背后。為了更靠近她,我在撰寫本書過程中,力求以一種更親和大眾的方式加以展示。唯愿讀者朋友們可以更多地從中受益。
《經濟參考報》:為什么您認為發展服務經濟是中國經濟轉型和主導新一輪全球化的關鍵?
張祥:目前,世界經濟結構大調整、大重組、大變革時代來臨,服務經濟深化發展,將推動中國經濟突破結構性瓶頸,實現發展模式的轉型。我的學術與職業生涯嵌入這個生機勃勃的時代,既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使命。
歷經三十余年快速增長,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正面臨著嚴重的制約。資源、能源和環境不堪重負,人口紅利“天窗期”正在收窄,外部競爭壓力日益加劇。我們看到,中國經濟轉型到了關鍵時刻。我想,大力發展服務經濟,實現經濟跨越式轉型,是當前中國的戰略選擇。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看到,服務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加快全球產業鏈的建構,把各國產品和服務更快更深地融入全球價值鏈,加速解構和重構世界經濟的經緯度。我們看到,新一輪全球化是服務業的全球化。然而,在這樣一個歷史時刻,隨著中國經濟融入國際經濟的深度和廣度的提升,在市場話語權、產業主導權和經濟自主權上面臨的考驗卻更加嚴峻。我想,只有在新一輪全球化的服務經濟革命中,主導服務產業的創新,掌握服務市場的導向,引領服務經濟發展的潮流,才能更好地抓住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和主導權。惟其如此,中國經濟崛起于世界才有更大的希望!
《經濟參考報》:與您強調的重要性相比,您認為中國服務業的現狀如何?今后的發展路徑應該怎么選擇?
張祥:在過去一個時期,由于受發展模式的限制,中國服務業基礎比較薄弱,占比、質量和效益偏低,國際競爭力不強。今后“中國服務”應當做出六大戰略選擇,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第一,將服務業開放式升級作為整體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第二,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提升“引進來”的速度和水平,加強戰略聯盟與合作。第三,加快實施服務業“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世界服務業大重組。第四,完善服務業區域布局,推進服務業向中心城市集聚發展,引領服務業跨越式升級進程,以點帶面提升服務出口整體實力。第五,進一步加強兩岸服務業開放領域的合作,分領域、分階段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第六,擴大服務貿易,提升“中國服務”能力。
更具體地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服務經濟應該緊扣四大服務領域,逐級主導全球價值鏈,打造世界的“中國服務”:第一大領域是金融服務,要打造中國優勢金融服務部門,是要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源配置與掌控的能力;第二大領域是服務外包,要積極主導全球服務外包價值鏈,掌控全球產業資源布局;第三大領域是物流分銷服務,要扼住物流運輸分銷服務命脈,掌握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資源的集散和配置;第四大領域是文化產業,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抓緊實施文化貿易國家戰略,有效提升中國國家軟實力。
中國服務經濟的發展,基礎薄弱,但是前景廣闊,后發優勢十分明顯。能夠作為這一段歷史的見證者、參與者,我們應感到慶幸與榮耀,更應為之努力不懈!我們的觀察,我們的思考,希望能夠成為這一段歷史中的一個問號或者一個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