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埃德溫·勒菲弗:《股票大作手回憶錄》,萬卷出版公司2011年2月第2次印刷,定價:48.00元。 |
巴頓·比格斯在《對沖基金風云錄》中提到過一個細節,每當他遇到挫折、心煩意亂時,他總會拿出《股票大作手回憶錄》來翻翻。
在他們那個行業,這本書堪稱經典。書里的主人公,杰西·利弗莫爾算得上是一個百年難遇的交易與投資奇才。仍有書為證,威廉·D·江恩在其《江恩華爾街45年》一書中,有專門章節介紹“歷史上的偉大炒家”,其中一個就是利弗莫爾。江恩稱利文弗爾是個有講信用、有擔當的人,他雖屢屢破產,但只要一恢復元氣,必當有借有還(包括欠江恩本人的錢)。此外,他在投資上慣熟短線炒作,但是當時的華爾街還不像今天的交易程序和機制,而必須到交易場所內下單,這就意味著執行價往往和意圖的價格偏差很大,正是因為如此,利弗莫爾賺得多,也賠得快。在江恩看來,利弗莫爾摩爾的弱點之一是他除了學習如何賺錢之外,什么都不學。他從不學習保存資金的方法。他貪心,有權力欲,所以當他賺了一大筆錢以后,就不再穩妥地進行交易。他試圖讓市場跟著他的意愿走,而不是等待市場自然地轉勢。
還有,在《金融心理學:掌握市場波動的真諦》一書中,拉斯·特維德提到了利弗莫爾如何順利逃過1929年大崩盤,賺得盆滿缽滿的。那個時候,他雇傭了40名“統計員”作為助手,在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下,對下跌和上漲的股票家數進行計算。在他們廣泛選取的1002只股票中,有614只同一時期下跌,只有338只上漲,所以盡管工業指數成份股漲勢喜人,利弗莫爾卻感到大勢不妙,趕緊做空走人。
這便是利弗莫爾的過人之處。根據《股票大作手回憶錄》的描寫,利弗莫爾本人具備杰出的數學天分,生來就對數字敏感。早年在對賭行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利弗莫爾就是靠著對行情數字序列形態的認識上建立起來的。后來,到正規交易所交易,他又逐漸領悟到市場按照最小阻力路線演變,這就是趨勢;總體市場的大趨勢決定個股演變趨勢,真正的利潤來自總體市場趨勢,而不是個別股票的短線波動。當然,就思想境界而言,當利弗莫爾悟到了這一點,他也就從豪賭客躍升為職業交易家。
不過利弗莫爾有其悲劇的一面。作為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操盤手之一、“美國最偉大的股票投機客”,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迅速地集聚財富又迅速地失去財富,破產之后又再東山再起。大起大落、樂極生悲、禍福相依,這些在他的人生中得到了最完整地演繹。1901年初秋,他回憶道“那時我再次賠個精光,被掃地出門。不僅如此,我覺得自己再也不能贏得這個游戲,于是深感厭倦,竟至于打算洗手不干,離開紐約到其他什么另找飯碗。”結果呢,他還是離不開華爾街,還是在股票交易,他應該有自知之明,他注定就是吃這碗飯的。不過,在1940年11月,利弗莫爾開槍自殺,用他認為最陶醉、最適宜的方式徹底做空了自己。有作家們猜測,他是不是絕望了,已經無欲無求了——但他在遺書中卻寫道:“我的一生是個失敗。”從字面來看,他對現狀已無力挽回,也心灰意冷,因而被現實的無情與殘酷“清理出局”。
死后,他的墓志銘寫著:“他的去世為一個時代劃上了句號。他的功過任由后人評說。”然而活著時,利弗莫爾卻很希望世人還他一個清白。面對流言飛語、栽贓陷害、捕風捉影、添油加醋,天性沉默寡言和獨來獨往的利弗莫爾著實很受傷,于是最好的策略便是敞開心扉如實地介紹自己的成長和交易生涯。
至于為何選擇埃德溫·勒菲弗,利弗莫爾主要是看中其多年經紀商的經歷,以及在財經寫作領域的資深和專業。埃德溫·勒菲弗早年跟利弗莫爾一樣,也在華爾街從事證券交易,后改行潛心寫作,一共出版了8本書,而這本《股票大作手回憶錄》被美國金融界視為必讀的經典書。據說,該書于1924年首次出版以來,幾乎年年重印,至今以5種語言43個版本風行全球。對了,所謂“股票作手”,用現在的叫法,實際上就是“股市操盤手”。
個人以為,這本《股票大作手回憶錄》的看點除了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再現交易王者生前跌宕起伏的人生外,也幫助我們了解利弗莫爾所處的那個年代下社會環境、生活樣貌和市場演變,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還原利弗莫爾生前的得失成敗,我們還能解讀出大炒家通常遭遇敗局的“若干成因”。對此,《股票大作手回憶錄》的譯者丁圣元在“譯者前言”中歸納了三點,有“市場不可戰勝說”、“個人局限說”、“失去平衡說”,但就執業通病來講,某些大炒家在賺到大錢后,就忘卻了遇事小心謹慎的成功之道,變得忘乎所以、無所顧忌,最后市場經常只有他一個買家,其他都是賣家……很不幸,利弗莫爾落入了一種悲劇色彩的宿命——記住,你可能是一時的國王,但你永遠無法打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