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個世紀末歐元問世以來,全球貨幣體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美元獨霸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歐元迅速崛起并成為全球第二大主要貨幣。就在歐元如日中天時,受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希臘、愛爾蘭接連發生主權債務危機,歐元區國家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得不攜手出資數千億美元出面救助。危機國家被迫實行經濟緊縮方案,大量減少財政支出和社會開支,百姓怨聲載道。而德國、法國等歐元區核心國家限于各自國內的政治和經濟情況又不心甘情愿地出資,更讓它們擔心的是,經濟、財政弱勢的其他歐元區國家會不會步希臘、愛爾蘭后轍,也會發生類似的主權債務危機。歐元的地位及發展正處于國際社會的嚴密審視中,國際社會在熱辯著一連串的問題。
一、歐元區國家經濟發達程度差別問題
歐元從建立始,是不是就存在著一些潛在問題。從經濟、財政狀況分析,德國、法國、奧地利、芬蘭、荷蘭和盧森堡比希臘、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的情況就好。而南歐國家是在歐元誕生前,匆匆趕交功課,在財政指標上勉強達到要求,基礎不牢靠。因此,國際社會認為,從歐元誕生始,就存在著胎生的隱患。而南歐的財政等問題并未得到有效的治理,比如希臘反而變得更嚴重了。一旦外部環境發生急劇變化,這樣的國家發生危機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歐元區國家財政赤字控制問題
歐元穩定的保障,在于有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簽署的《穩定與增長公約》。該公約要求歐元區國家當年財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下,財政累積赤字不得超過GDP的60%。問題的癥結在于,歐元區機制對未能達標的國家沒有有效的約束手段,更沒有懲罰機制,所以才導致希臘等國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三、歐元區國家協調立場耗時、低效
歐元是11個創始成員國經濟結盟的成果,它們之間經濟、貿易往來密切,市場聯系在一起,人員相互間密切交流。歷史上,由于貨幣不統一,這些國家輕輒齷齪,重輒動用貿易制裁或匯率手段,互相攻擊,保護自己。歐元的問世,使成員國經濟和貨幣真正實現了一體化,成員國經濟呈良性發展,特別在推動歐元區內貿易發展及成員國通貨膨脹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但貨幣一體化運行需要政治上的支持,而歐元區政治治理結構,并屬在歐盟大的框架下,在協調處理歐元區國家的政治關系時,不是很有效。只是希臘危機發生后,才提出要舉行歐元區國家峰會的建議。另一方面,歐元區政治事務的主要推動者是德國和法國,而德法之間由于歷史的原因及現實利益的考慮,經常在重大問題上存在分歧。比如在任命歐洲中央銀行首任行長時,德法爭奪激烈。雖然在德國的支持下,原荷蘭央行行長杜森貝出任首屆歐央行行長,但在法國的堅持下,杜森貝只能任職一半的任期(歐央行行長任期為8年),余下4年將由法國人即現在的特里謝擔任行長。
更多的問題是,德法兩大國(它們的GDP占歐元區經濟總量的一半)與競爭能力較弱的南歐成員國經常意見相左。但歐元區事務的決策機制是一國一票制,不論國家大小,投票權利卻一樣。如何提高政治決策效率是歐元區決策者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國際社會正在拭目以待,誰將在2011年接任特里謝任歐央行行長。原來呼聲最高的人選——德國央行行長韋伯主動退出了競選,為此事增加了變數。意大利央行行長斯麥吉已率先聲明參加角逐。不論花落誰手,人們更關心的是,新的行長將如何應對歐央行面臨的挑戰。
四、歐央行獨立性問題
歐央行從一問世,即被譽為全球最獨立的中央銀行。或者說,它繼承了原德國中央銀行的充分獨立性。但是,法國政府和財政部對歐央行的獨立性耿耿于懷,抓住任何可能的機會去干預它的獨立性。在法國的逼迫下,德國被迫妥協,成立了由歐元區成員國財長組成的“歐洲小組”定期開會,影響歐央行的決策。歐央行的決策機構為歐央行管理委員會,由歐央行的6個執行董事和歐元區成員國的央行行長組成。
雖然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由歐央行決定,但歐洲小組的財長們對歐元和其他國際貨幣的關系負有正式的責任。另外,歐洲小組的主席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可以參加歐央行管理委員會的會議,雖然他們沒有表決權,但顯然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在歐元誕生時,正值美國經濟上升和美元堅挺,歐元對美元的匯率曾跌到1歐元只兌換0.84美元。公眾輿論,特別是德國,對歐央行批評、責備甚囂塵上。歐央行在成立初期,一直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精力向公眾解釋它的政策。法國現任總統薩科齊更是對歐元決策機制不滿意,公開地說歐元的權利都在法蘭克福。為此,他極力主張,建立一個“經濟政府”以施加對歐元的影響。法國這項主張還在熱辯之中。
五、歐元區繼續擴大嗎
歐洲最重要經濟體之一——英國,未能加入歐元,是歐元的最大憾事。也許出于英國人高傲的心理,或是他們對英鎊——大英帝國象征的鐘愛,或是擔心作為世界金融中心倫敦地位的任何削弱,英國從一開始對歐元就是消極的態度。尤其是1992年9月16日英國金融史上的黑色星期三,英鎊遭受重創,英格蘭銀行、德國央行和其他國家的央行共拿出300億美元干預外匯市場,英格蘭銀行損失了數百億美元(這個準確數字迄今也還是個謎,而美國對沖基金巨頭索羅斯卻在攻擊英鎊的風波中至少賺了1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之后,英國被迫從歐洲匯率機制退出,英國再也沒有表示出加入歐元的興趣。而沒有英國的加入,歐元永遠不是一個真正全歐洲意義的單一貨幣。2011年年初,愛沙尼亞成為歐元區的第17個成員國。目前正在申請加入歐元的是一些歐洲經濟實力小的國家,如立陶宛和拉脫維亞,更遙遠些的是丹麥、瑞典、匈牙利、捷克和波蘭。本輪金融危機之后,國際社會更關心的是歐元將向何處發展。雖然希臘、愛爾蘭危機被控制住了,但經濟、社會代價是巨大的,這樣的救助方案也不可能再重復。未來危機來臨,歐元區國家會不會再發生類似的危機?要不要為發生危機的國家設立退出機制……
六、我之管見
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迄今已整整40年過去了。全球經濟在這40年中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有3個重大變化在影響、改變著全球貨幣體系的格局。
第一,歐元的誕生打破了美元獨統天下的格局。現歐元已成為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貨幣,歐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已接近30%,更重要的是這個比例還將穩步上升。
第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快速增長,已成為全球經濟、貿易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它們對全球貨幣體系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它們的要求和聲音已成為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全球貨幣金融體系的重要推動力量。
第三,亞洲已成為全球經濟中最有活力的地區,亞洲國家與地區一直在為尋求更緊密的經濟、貿易和金融合作而努力。2010年3月,東盟國家和中日韓通過了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建立了1
200億美元的儲備庫,以應對成員的短期流動性困難或國際收支困難。這個多邊合作機制,已決定在新加坡設立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旨在推動區域經濟監測與分析。可以設想,如有共同的政治意愿和推動,這個多邊金融合作機制必將成為推動亞洲金融在更高層次合作的基石。
本書的作者戴維·馬什先生,在書中詳細分析了以上問題,并提出了他獨到見解。作者2009年夏天來中國訪問,向我贈送此書。我從一開始就被這本書吸引住了,一口氣讀完,并向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先生推薦,他也愛不釋手,并認為應譯成中文,以饗國內金融愛好者。這里應特別感謝機械工業出版社《大眾理財顧問》雜志社副社長李鴻先生,沒有他的傾力支持和精心策劃,這本書是不可能這么快和讀者見面的。
作者多年從事金融業務,是研究德國央行的專家,現在是倫敦和牛津資本市場投資公司的董事長,是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的發起人和主席。該論壇于2010年年初成立,現已成功地舉辦了一系列會議,在國際金融界已顯示出一定的影響。如果讓我簡單評論此書的特點,我會說資料詳實、分析精辟、引人入勝。馬什先生為撰寫此書,查閱了大量的史料,特別是從德國、英國和法國央行檔案館查閱了珍貴的檔案,書中許多事件都是首次公布于世。他并用一年多的時間,采訪了數百個重要人物,取得了第一手活生生的材料。
這本書并不是一本經濟或金融理論書,而是一本生動分析在創建歐元及歐元10年發展過程中政治、經濟復雜因素的史書。要想了解歐元,必須要了解德法間復雜的政治關系,沒有德法的推動,就不可能有歐元的誕生。作者引用了大量史料,對德法兩國領導人、兩國財長和央行行長之間為維護本國利益的爭斗,及在不同時期出于本國利益為推動歐元的創立和進展所付出的努力,作了精辟的分析和論述。特別應指出的是,在歐元誕生過程中及初期,美國不僅持懷疑態度并公開打壓。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曾說,成立歐央行沒有什么必要。書中對美國打壓歐元的做法有多處描述。此外,書中還對全球貨幣體系改革作了大量的分析,對這個題目感興趣的讀者不可錯過此書。
歷史分析清楚了,方可預測未來。作者對英國加入歐元的前景、歐洲中央銀行行長下屆人選、歐元未來面臨的挑戰等許多重要問題都作了分析和預測。但馬什先生對當前歐元區面臨的債務問題及其他問題時或表現出悲觀之意。當我和他辯論時,他說,他不是悲觀,或許是現實主義者(Realist)。大概過去的一些歷史事件對他影響太深了。我對歐元充滿信心,現在歐元區建立一個強大的5
000億歐元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去解決主權債務問題,相信歐債問題會順利解決好。歐元區國家領導人已下定決心,要執行嚴格的財務紀律,要求各成員國必須將財政赤字控制在《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標準之內。短短10年,歐元已表現出強大的實力,展望未來,歐元必將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東盟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國家外匯管理局原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