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潘慧嫻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香港,華人世界最富裕的區域之一,曾經最推崇“勤勞致富”的地方,卻被持續飆升的樓價,弄得怨聲載道。中產階層財富流失,草根民眾生計艱難。相形之下,大地產商卻富者更富,富可敵國。原因何在?潘慧嫻在《地產霸權》一書中,借其從事地產發展業的專業經驗,試圖給予解答。
壟斷的“綁架”
香港一向被視為自由市場的典范,也是華人的驕傲。在內地政商各界,流傳著各式版本的香港神話,其經濟模式、治理體系、社會框架,都被說成標桿。內地城市尤其看重香港(以及新加坡)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經驗,高頻率派員派團考察,甚至于將一些政策方案原封不動地復制過來,是謂“取經”。
正因為如此,當關于香港經濟與社會的負面新聞出現在我們面前時,就會使很多人難以理解。如果香港神話不假,其模式無可挑剔,何以常出現令人尷尬的嗆聲?
自香港引進到內地的《地產霸權》一書,有助于內地讀者更全面地認知香港模式。這本書的作者潘慧嫻,曾長期任香港著名地產企業“新鴻基”創辦人郭得勝的私人助理,后來轉職嘉里建設,負責土地及物業的估價收購,對香港經濟的重大缺陷及這種缺陷造成的政治、社會問題有較深的體會和理解。潘慧嫻認為,香港經濟、香港市民都被處于全方位壟斷地位的大地產財團所“綁架”。“綁架”造成的后果是,競爭公平和機會平等皆成紙上談兵,從而使得貧富懸殊日益擴大化。為了證明其觀點,潘慧嫻在書中列出了翔實的數據與事件敘述。
潘慧嫻認為,大地產財團之所以可以“綁架”香港,實現壟斷,關鍵在于土地壟斷。自港英時代到特別行政區時代,港府的土地政策總體上有利于大財團拿地、囤地并大幅提高房屋售價。地產商以公共事業為由,較低成本囤地,并在合適的時機轉變規劃用途。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小超人“李澤楷”與港府約定建設“香港硅谷”數碼港,得到土地后卻轉手開發商住別墅。2002年,港府出臺“救市九招”,以勾地表制度取代定期的公開土地拍賣,還無限期擱置興建居屋(面向中低收入市民的保障性住房)。
潘慧嫻稱這些政策表明,“救市九招”暫停土地出讓,強化已囤積大批儲備地的大財團的壟斷地位,擠壓土地儲備較少的小地產商,由此,大財團無不表示歡迎。
土地壟斷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房價畸高,由此帶動住宅、商鋪租金和物業費的大幅上升,這幾年大批內地游資、購房團的涌入,更給香港的房價注入了強心劑。由此,港人不得不拿出收入的大部分來支付住房(租商鋪)的成本,不少人根本無力承受。
大地產財團非但掌控地產行業,還根據對土地、物業的掌控權,大幅開展跨界擴張,將控制力延伸到密切關系民生的煤氣、電力、超市、巴士服務等行業。其集中程度,已然超過了美國、歐洲主要國家所界定的壟斷標準,而各家財團也“充分”利用了壟斷地位攫取好處。潘慧嫻披露,香港的電力管制協議中明確規定壟斷企業的回報率,由此抬高了電價;壟斷燃氣業的企業不受監管,燃氣價格和利潤水平均高于按成本計算的合理數值;超市寡頭壟斷更擠走國際連鎖巨頭,擠垮本地網絡直銷企業,固化畸形的供銷二方關系。
繁榮背后的怪異現象
那么,大財團全方位壟斷對港人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呢?潘慧嫻在書中舉例指出,香港2009年人均GDP達4.3萬美元,與富國瑞士相當,但其基尼指數已經高達43.4%,僅次于中非共和國的43.6%,在經濟發達國家與地區中“遙遙領先”;當年,有123萬港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約10萬人居住在環境惡劣的籠屋。高昂的寫字樓和商鋪租金,還造成香港的營商成本不斷攀高,嚴重削弱了對國際企業、資本、創業人才的吸引力。
香港消委會、中小企業、學界部分人士曾對此大聲疾呼,希望港府制定正當競爭法規,但后者始終拒絕作出正面回應。潘慧嫻在書中引用了香港知名獨立評論員大衛·韋伯2001年7月發表的觀點,“大多數發達市場都設有全面的競爭法,具備許多較公平的機會,香港企業在海外享有這些機會,但在香港,政府對要求立法的訴求置若罔聞。香港以服務業為本,市場效率下跌,會令外國企業卻步;與此同時,成本增加,跨國企業不敢在香港設立辦事處,香港最終會淪為大輸家。香港若真的想成為世界級城市,就必須采納世界級的競爭規則”。
事實上,近幾年,正是在這種非公平競爭環境影響下,香港的經濟模式正在朝著空心化的方向發展,才會出現大批港人精英北上尋覓生計的怪異現象。曾有國外媒體對此評論認為,香港已成為相比中國內地城市更依賴特殊政策扶持、甚至是直接資金支持才能保持繁榮的城市。
盡管潘慧嫻的書談的是香港問題,但這并不影響此書的重要意義,我們需要更為全面、客觀地了解香港,既要學習借鑒其優勢,也應打破盲目崇拜和虛妄的神化,正視加劇香港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的模式原因,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