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林偉賢
魏煒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 |
慈善是公益,是不圖錢;商業是謀利,是只圖錢。很難理解,一個公益,一個商業,竟然可以互不矛盾統一共存。
理論上似乎不可行,現實中卻已經實現。國外有個鞋子品牌叫TOMS
Shoes,它推出了一項活動。但凡客戶每買一雙鞋,該公司就向發展中國家的孩子贈送一雙鞋。值得稱奇的是,這家自我標榜為“以給予為其核心”的盈利性公司,以其出色的銷售業績向世人展示了商業和慈善如何成功地結合。對此,《商業周刊》評價道:“自該品牌發起以來到2009年初,銷售額約為460萬美元。這一成功案例當然要歸功于出色的營銷,而這種營銷很大程度上依賴社會因素和社區建設以及公共關系合作:TOMS的Facebook網址擁有281000名粉絲,400000多名粉絲在Twitter上追隨它,超過5000人訂閱了TOMS
Shoes的YouTube頻道。”另外,很多脫口秀節目提到它,就連那些一向走高端、奢華路線的大牌時尚雜志《Vogue》和《InStyle》也開始對它關注有加。
這或許便是TOMS
Shoes的“聰明之處”:通過一對一的促動和承諾,將客戶轉變成行善者,從而讓企業獲得快速持續性的成長。這個模式既避免了企業發展初期依賴融資來求發展,又可以在履行企業公民責任的同時賣出更多的產品,并同時創造出成千上萬名“慈善家”。照此來看,慈善和商業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至于協調與否、成效大小,則取決于究竟是怎樣一個模式,以及模式在實踐過程中是否執行到位、一以貫之。
在《慈善的商業模式》一書中,林偉賢和魏煒就向我們介紹了20種基于慈善理念的商業模式。20種模式,對應的就是20個組織,從鼎鼎大名的MSN、思科、格萊珉銀行,到專業機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世界童子軍組織、慈濟基金會,再到互聯網平臺全球捐贈網、免費大米網、繁榮網。每一個案例,都標志著一種成功,其背后也蘊藏著可供借鑒的“經營”智慧。
有句話說得好:“有善心不難,難在有善舉;有善舉亦不難,最難在有善果。”對于企業而言,還有一難,那就是既要有善果,也要有效益。所以,這里所說的“經營”自然不同于一般企業的“只為盈利,一切向錢看”的經營——它需要有開展正常企業活動所需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更需要“達者兼濟天下”的理想、行動和胸懷。關于這一點,“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寫過一本書,叫《非營利組織的管理》,來專門探討非營利機構(也包括慈善機構)的管理挑戰與契機問題。在德魯克看來,對非營利組織而言,除自身必須具備良好的動機外,明確的使命、清晰的目標、正確的策略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式都為非營利組織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保證。此外,尤為重要的是,非營利性組織的成功與否不只一條評價標準,而是有一系列的標準,身為管理者,必須學會協調平衡和統籌兼顧。
相對于德魯克的論述,林偉賢和魏煒的研究則側重于方法論,亦可稱之為“術”。就像書名“慈善的商業模式”,定語是“慈善”,主語還是“商業模式”,只不過這個“商業模式”得要以善舉為出發點,以善果為落腳點,過程中卻能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