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對一個或幾個地區的糧食產量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可對于中國這樣大的經濟體而言,不同地區的豐收和歉收相互抵消,緩和了自然災害的沖擊。
中國會不會遭遇糧食危機? 任何時候都要有危機意識。 嚴格來說,糧食危機都是短期的。如果居民長期半饑不飽,通常人們稱之為貧窮,并不是糧食危機。要擺脫貧窮只有依靠當地民眾,在正確的方針指引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己養活自己。地球上有些地方不適合人類居住,例如,撒哈拉大沙漠,沒有水源,人跡罕至,根本無所謂糧食危機。如果由于自然環境變遷,水源枯竭,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其結果必定是整體搬遷。例如,羅布泊里的古樓蘭國就徹底消失了。當前特別要注意保護環境,防范生態危機。千萬不要重蹈樓蘭覆轍。不過,這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糧食危機。如果某地老百姓一向活得好好的,突然口糧越來越少,甚至沒飯吃了,這才叫糧食危機! 導致糧食危機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政治動亂、自然災害和反市場的經濟制度。 199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撒哈拉以南的14個非洲國家面臨糧食緊急狀態,其中有10個國家是由于內戰而導致經濟崩潰,4個國家是由于遭受自然災害而導致糧食減產。 美國國際開發署國外救災局認為有23個國家面臨復雜的人道主義緊急狀態,急需外部援助,其中有19個國家出現糧食危機。在這些國家中有17個國家是由于內戰而導致大規模饑荒。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2007年有34個國家始終存在著糧食短缺,處于糧食緊急狀態。其中有26個位于非洲?夏醽、坦桑尼亞、亞美尼亞等國遭遇嚴重的旱災、水災。許多國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內亂。無休止的征戰和部族沖突使得農業凋零敗落,民不聊生。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調查,世界各國援助非洲的糧食有相當一部分被當地腐敗的官員侵吞,或者被軍閥扣留,充做軍糧。 非洲人均耕地面積幾乎比中國多一倍,許多國家的自然條件相當好,完全有可能自給自足,出現糧食短缺主要是政治動亂和制度原因。中國在1960年前后遭遇嚴重的糧食危機,如今,人均耕地面積比當年還少,可是不僅實現了糧食自給還有能力援助外國。從2006年起,中國不再接受世界糧食計劃署的無償糧食援助,并且逐步成為重要的糧食援助捐贈國,說到底就是在經濟改革中改變、完善了農村的制度,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人們可以給非洲送去糧食,卻對那里的內戰無能為力。解決非洲缺糧問題的核心在于穩定環境、制度創新,依靠非洲人民自己的力量擺脫貧窮! 不能看到非洲一些國家發生糧荒就斷言中國也有發生糧荒的可能。提高警惕是正確的,但是絕對不要杞人憂天。盲目樂觀是錯誤的,可是,如果對糧食危機估計過頭,很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和戰略失誤。 究竟天災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威脅有多大? 天災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很大。暴雨、洪水或極度干旱,很可能導致農作物劇烈減產甚至顆粒無收。一想到“三年饑荒”,人們對于自然災害談虎色變。有必要剝絲抽繭,詳細剖析一下自然災害的沖擊強度,破除人們對自然災害的盲目恐懼。 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每年都會發生一些自然災害,不可能年年、處處都風調雨順。旱災和洪澇災是兩種主要的天災。根據《中國災荒史》記載,從公元前206年到1936年的2141年之間,中國發生各種自然災害5150次,其中旱災1035次,水災1037次,平均約每兩年就鬧一次較大的水旱災害。應當說,遭災是常態,連續幾年沒有天災反倒有點奇怪。不過,無論是水災還是旱災都發生在一定的區域內,不可能到處都發生水災或旱災。歷史數據表明,把水災和旱災加在一起,中國歷年發生自然災害的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12%~22%。顯而易見,自然災害對小國的威脅更為嚴重,而大國的自我調整能力更強。 毫無疑問,自然災害對一個或幾個地區的糧食產量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可對于中國這樣大的經濟體而言,不同地區的豐收和歉收相互抵消,緩和了自然災害的沖擊。只要糧食調度得當,以豐補歉,不會對全國的糧食供應產生很大的沖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