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當新世紀的曙光開始閃耀時,站在歷史新起點的人們都在為迎接千年交替而興奮和狂歡,他們期待著即將到來的大場面。然而,有人卻倒在黎明的迷霧中,變成黯淡無光的浮雕,變成眾說紛紜的故事,悲壯地在一部名為《大敗局》的財經讀物中集體呈現,以失敗者的形象定格在21世紀商業史的開端。
在此后的10年里,江湖依舊刀光劍影,成王敗寇仍然是商戰大片的主旋律。在資本擴張與權力膨脹、法制約束與道德淪喪不斷交鋒的江湖恩怨中,少有人會以人性關懷和職業精神的視野對企業家角色重新加以探析。當曾經的“敗寇”以成功者的姿態東山再起時,鮮花和掌聲再次將歷史遺忘,沒有昨天的殘兵敗將,只有今天的王侯將相,沒有人在意明天又會怎樣。
對于企業家而言,成功是偶然照在頭上的光環,失敗則是職業生涯中必不可少的注腳。馬云一直用干瘦的左手溫暖右手,鼓勵自己“不要倒在明天晚上”;任正非總是在華為內部散布“冬天即將來臨”,從不以“春天還會遠嗎”松懈危機意識;何享健以“寧愿走慢一兩步,不能走錯半步”謹慎前行,40年如一日不敢高聲……企業家對失敗的敬畏,恰恰折射出他們對成功的珍惜。當胡潤榜、福布斯榜逐漸魔咒似地成為中國企業家無處遁形的“殺豬榜”時,民眾仇富心理作用下的論戰與聲討最后歸結為一條結論:企業家是中國最危險的職業!
“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詩人北島的《回答》依然如此堅定,它也成為企業家在困頓與逆境中發出的最堅強有力的聲音。每一位創業者都對成功充滿最原始的野心,但并非每個人都能到達幸福的終點,大多數人是在傳承“屢敗屢戰”的不屈精神。正是有這種掙扎和抗爭、欲望與沉淪的渲染,我們這個時代的商業故事才會如此鮮活,這種向上、不屈的力量震撼人心,攝人心魄。
這段由不死鳥精神延伸拓展出的道路,敗局者走了10年,其間的艱辛苦難、人情冷暖、紛爭沉淪局外人絕對無法感知!然而,這些曾書寫“傳奇”與“敗局”的標志性人物,在歷盡劫難后,終又復活,“王者歸來”。喜訊像插上翅膀的飛鳥紛紛占據財經媒體最惹眼的位置,向世人大聲宣告:老兵回來了!
與吳曉波的《大敗局》以企業為案例探尋失敗基因的方式有所不同的是,本書是以企業家為剖析對象來追尋企業家精神和復活智慧,比如王志東從新浪出局到創辦點擊科技、孫宏斌出售順馳后再造融創中國、張樹新離開瀛海威后攜聯合運通東山再起、仰融因華晨敗局后借正道試圖回國造車、何伯權揮別樂百氏后以今日投資重回商業舞臺……雖然這些在困境中孕育的企業名稱聽起來難免陌生,但其掌門人的大名依然如雷貫耳,對于他們而言,只是換了一種商業精神和企業家性格的解讀工具而已。故人依舊!
奧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曾在暢銷書《人類群星閃耀的時刻》中欣喜地描述道:“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生活中的使命。”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9位曾經遍體鱗傷的失敗者又是福星高照的幸運者,他們在商業人生最寶貴的歲月,重新找到了通往勝利之門的鑰匙。
史玉柱放下保健品這根金箍棒,將互聯網作為點石成金的新兵器;胡志標以電子商務為平臺做家電連鎖,不再局限于VCD行業;孫宏斌殺回地產行業后再次攪得風生水起,數次拍響上市的門環;仰融在大洋彼岸尋得“正道”,為重回故地造車奔波不息;吳炳新以藥品、化妝品、保健品“三條腿”重新站立,拉開三株復興的序幕;李東生在陷入國際化泥潭后終于扭虧為盈,在液晶電視、互聯網電視領域尋覓彎道超越的良機;何伯權將樂百氏當兒子養、當豬賣,在創投領域覓得第二春;王志東離開新浪后重新開局,卻依然放不下互聯網這一畝三分地;張樹新徹底放下“中國互聯網第一人”的身段,在新經濟與資本結合處尋覓商機……當大多數失敗者如流星般瞬間輝煌又一去不復返時,這9個人卻在潛伏10年后東山再起。
本書所提供的9個案例,是在記錄老兵們失敗10年后為重振未竟的事業鍥而不舍的心路歷程,也是向關注世紀交替那場壯懷激烈的大敗局的熱心讀者們一個交代,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那些悲情故事的主角撥動著一代人的心弦。失敗的鏡頭在商業電影中不足為奇,反敗為勝的悲喜交加是劇中慣有的俗套情節,之所以為史玉柱、胡志標、張樹新、吳炳新、孫宏斌、仰融、何伯權、李東生、王志東9位失敗英雄,集體呈現一部跌宕起伏的商業勵志大片,基于以下三個原因:
首先,將“不死鳥”視為放飛夢想的精神圖騰。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沒有硝煙炮火的廝殺中倒下者不計其數,企業消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業家從此一蹶不振,對創業心死魂飛。9個人物的經歷再次證明:所有的偉大都是熬出來的,涅槃重生者尤其值得尊敬。 其次,完美復興或沿著明晰、正確的方向前行。失敗后仍堅忍不拔者為數不少,能再創輝煌者也十分罕見,本書中所記錄人物的成功事實為社會和業界所公認,或碩果累累,或正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在全球金融危機陰霾未散的迷霧中,他們破解敗局的智慧、信心和耐心顯得尤為珍貴。
最后,社會反響強烈,對后世影響深遠。史玉柱是青年的商業偶像,李東生是民營企業邁向國際化的典型代表,張樹新是互聯網的旗幟,吳炳新為“營銷教父”……標桿人物的沉浮榮辱承載著未來的商業走向,包含著經營方略和處世哲學的全部內容。
倒下、起來,再倒下、再起來……與命運抗爭、為理想拼命是循環于這部關于復活的商業巨著的主旋律,故事情節不會停留在某個片段、某個時刻。盡管在探究敗局或重生原因時會不斷還原當時的細節,但更多時候,呈現在眼前或引為參照的仍然是市場經濟的普遍規律和特定時代的大背景。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曾說:“并不是追求利潤的自由企業制度已在這一代人中失敗,相反,是它尚未經受考驗。”這句話在2008年的經濟寒冬里對于大多數中國企業仍然適用,不過此時,當初于2000年倒下的梟雄已歷經萬難重新站起,或者正昂首闊步在復興之路上。“死過一回”的失敗者比旁人有更多的求生辦法和解困技巧,他們也更加珍惜寒冬之后的明媚春光。
10年是一段不算太短的等待時間,尤其是對于在逆境中掙扎、蛻變過的人而言。在公眾眼中,他們奇跡般的顛覆歷程似乎總籠罩著一層無法言說的迷霧,我試圖從他們的苦難和疼痛中挖掘足以警醒后來者的寶藏,讓新時代的創業者們不再歷經曲折后陷入迷茫;我更愿意為他們的重生鼓掌,去探尋他們身上共同的復活基因。
重視資本的力量。在海外資本“收割”中國企業的盛宴中,何伯權曾無奈地選擇“把企業當兒子養,當豬賣”,史玉柱、孫宏斌、吳炳新因資金短缺在“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仰天長嘆后轟然倒地,資本曾在他們內心深處留下了灼傷的瘡疤。覺醒之后,何伯權由創業者變身投資人,成為以資金和經驗為孵化器來輔助更多創業者的風險投資人;曾經的資本大鱷仰融始終沒忘記老本行,二次創業做汽車時將資本的雪球滾得更大,謀劃盤活660億元資金,是當初華晨操控羅孚項目的整整兩倍;史玉柱手持多家銀行的股票成了銀行的股東;孫宏斌在上市征途中撞得頭破血流依然咬牙堅持;吳炳新也在為登陸海外資本市場躍躍欲試。借助資本的力量讓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景象,曾經的先行者又開始新的探索,再次傲立潮頭。
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似曾相識的故事不斷重復上演,前有胡志標、孫宏斌遭受牢獄之災,企業也因為創始人的個人際遇而風雨飄搖,甚至土崩瓦解;后有黃光裕、蘭世立、宋山木等人的官司糾葛以及企業遭受的驚濤駭浪。老板大于制度的沉疴令企業病體附身,稍有風吹草動便奄奄一息。觸目驚心的事實令吳炳新選擇健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為企業保駕護航,崇尚“三權分立”,以“董事會+職業經理人+監事會”的西方企業架構將民營企業化身為公眾企業,希望如此能使基業長青,不再重陷敗局。
創新商業模式。無論是“請人民作證”的史玉柱還是到央視爭“標王”的胡志標,抑或在農村廁所刷三株標語的吳炳新,都曾在“廣告為王”的時代翻云覆雨、縱橫捭闔。商戰江湖瞬息萬變,10年間后起的新貴們奇思妙想想出的創富模式不計其數。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老兵們將過往的商業模式升級創新:史玉柱顛覆網游行業規則首推“永久免費”模式,以道具和裝備賺得盆滿缽滿;王志東將“部落”概念引入IM(InstantMessage,即時通信),開創了類似于QQ的另一種即時通訊工具。“粗放型增長”的生產與營銷模式已經過時,“內涵式增長”時代已經到來。涅槃重生之后,他們依舊是推動時代變革、改變商業面貌的重要力量。
升華企業家精神。在中國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并不算長的日子里,史玉柱、孫宏斌、胡志標、仰融等,更多的是以“賭徒”的形象將企業捆綁在身上孤注一擲,出手豪放卻地位卑微,如草莽英雄般以膽識和狡黠在“灰色地帶”游走,以見不得陽光的方式在陰暗角落迅速完成原始積累,以至于日后總有人被“原罪”的流彈擊中,輪番上演富豪“落馬事件”。絕處逢生之后,他們逐漸變得獨立果敢、堅忍正直,以倔強而頂天立地的形象維護一個階層的尊嚴。吳炳新、張樹新像公共知識分子般經常就社會熱點問題建言獻策,胡志標、何伯權在論及財富和名利時不再神采飛揚,而是多了些淡定與平和,他們將心置于更高遠的舞臺。
這些曾被視為“梟雄”、“教父”、“巨頭”、“狂人”的開拓者或因與制度抗爭、政策變化、個人欲望膨脹而淡出公眾視野,如今又放下過往的榮耀或屈辱,重新在并不習慣的行業以并不熟悉的方式和并不適應的市場節奏沖殺、嘶吼,以激情和勇敢重新詮釋“老驥伏櫪”的含義,去贏得對手和公眾的尊重。公允地說,這群熟悉的陌生人要恢復當初的行業地位、重現昔日的市場影響力已不大可能,但這絲毫不會削減他們對中國商業文明史留下的寶貴財富。老兵們跌宕起伏的商業命運演繹的分明是一種永不言敗、自強不息的“不死鳥”精神,值得人們尊重和銘記。
吳曉波曾將中國企業群體共同的失敗基因總結為以下三點:政商博弈的敗局、創業原罪的困擾和職業精神的缺失。直到今天,這些與成功背道而馳的缺陷仍清晰可見,甚至在某些方面變本加厲,從9位老兵身上也可尋見。他們可能由成功走向成功,也可能失敗后再次重生,不過,他們已越來越擅長與敗局較量。
這是一個包容和開放的時代,在探索老兵復活的進程中,顯然無法脫離商業環境的影響。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市場更加成熟,政商關系的改善和公眾對企業家的積極評價,為失敗者東山再起營造了寬松的環境,使更多創業者對夢想照亮現實信心滿懷。在這個大變革的時代,我清晰地看到一個群體、一個國家正在以成就與苦難、激情與悲壯交替上演的改革開放歷程中開拓進取、繼往開來。
然而,現實中總是有些事令人惋惜、心痛。金融危機時高管自殺、大學畢業生求職受挫自殺以及前段時間深圳富士康“十二連跳”等沉痛悲劇不斷上演,如花生命黯然凋零,他們與失敗企業家忍辱負重求“復活”的頑強堅忍形成的反差是如此之強烈,以致我的腦海中驟然浮現出凝重的這兩個大字,它曾被余華用作小說名字——活著。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始終要倔強堅韌地站立,以“人”字形象地描述做人的尊嚴和骨氣。雖然我們如微塵般渺小,容易在風雨飄搖中迷惘,但終歸是歷史的創造者與見證者,曾在繁華或蒼涼中感受過生,也恐懼過死,重要的是在生死間“活過”。如果將本書高度濃縮,也可以用“活著”兩字概括。
“如果你跟我走,就會數我的腳印;如果我跟你走,就會看你的背影。”成功之路不可復制,解讀老兵王者歸來蘊涵的成功基因旨在傳遞一種平實而堅定的力量,重拾勇敢而不屈的信心。或許這種力量不會馬上轉化為財富,但當你顆粒歸倉時,當你空手而歸時,當你笑逐顏開時,當你失落徘徊時……總會感受到加油吶喊的聲音、情真意切的關懷,從你的耳畔激蕩至心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