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敵”任志強
2006年,任志強榮獲某網站評選的除小泉純一郎、陳水扁之外位列第三位中國人最想打的人。
2007年,被三聯雜志封為“人民公敵”。
2009年,入選網絡排行榜,被女網友評為“最想嫁的人”。
2010年,大連演講,被一個年輕人扔了雙鞋子,讓其享受了一次領導人的待遇。
就是這樣一位榮獲種種“殊榮”的任志強,用其特有的“任氏雷言”放出“任氏大炮”,并將其以各種形式發表過的一發發“炮彈”,匯編成書———《任你評說》。
在新書發布會現場,記者了解到,早在2003年任志強就出版了第一本不追隨主流,頗有“叛逆”觀點和想法的《任人評說》。2008年又出版了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印證自己結論是正確的《任我評說》。任氏系列的第三本書《任你評說》,按任志強的說法是“將以前的言論匯編在一起的重要之處是為了解惑。許多人是從一個側面了解了我某一篇文章的內容,或許會產生很多的疑問,認為問題沒說清楚,但如果將文章匯編在一起,思路就會更加清楚。”
針對《任你評說》書名,任志強解釋道:“我的觀點對不對,請大家去評說,如果你認為我的觀點不對,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并用理論的觀點告訴我有問題,這樣才能讓我們為未來而努力。”
有一種反對叫“忠誠性反對”
任志強在接受《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專訪時說,批評政府的政策是因為希望它好,有一種反對叫“忠誠性反對”。
《任你評說》仍以對政府政策的質疑與批評貫穿全書,書中涉及了“誰在拉動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住房最大的腐敗在于制度”、“‘地王’頻出的反問”“批判《北京藍皮書》”“房地產應該慶幸未列入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中”等等敏感話題,這些話題也都是媒體和民眾關注的焦點。
任志強在解釋為什么書中會對政府提出各種各樣的批評時說,首先是習慣使然,且已無法改變這種思維和表達觀點的方式,連語言與風格大約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固化。其次,如果用幻想的辦法解決我們進入天堂的問題,不如用現實的辦法解決我們耕耘的問題。
他說:“我想通過這些經過調研分析的文章,把真相告訴大家,這本書能做到的就是盡可能提出社會上常常被誤解的一些沒有被真正理解認識的真相,希望讀者能夠了解真正的房地產市場現狀。”
學者?企業家?
任志強沒有光鮮的學歷,卻沒人否認他的學識。《任你評說》幾乎每個章節的每一個論點都佐以大量的數據和文獻。他究竟是個學者?還是企業家?正如前建設部部長俞正聲的推薦語所言:“我懷疑他(任志強)能否在政策研究中放下企業家的嗜好,正如他能否在經營企業中放下他的學者情結一樣。”
任志強的學者情結也可從《任你評說》自序中窺見一斑。“俞正聲部長調任之前,曾提出讓我兼任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一職。這是一種不給工資,但需要投入研究經費進行市場與政策研究的兼職工作。遺憾的是,由于俞正聲部長工作的調任,這一愿望未能實現。”
相信很多人無法理解任志強的價值追求,從他的種種言論推斷,他是堅定的市場經濟維護者,更多的是用市場經濟的維度去研究房地產市場,去發現一些經濟學的常識,他熱衷于傳播他的市場經濟理念,甚至對政府出臺的一些違背市場規律的政策不惜言辭激烈地加以批判,似乎對于是否經營好百年企業并不是他的首要任務。
從某種意義上說,任志強更像學者。
高檔商品房不是給年輕人蓋的
針對年輕人購房,《任你評說》書中的觀點非常明確,不贊成剛畢業的大學生或參加工作沒幾年,沒有一定財富積累的年輕人購買商品房。
書中列舉了中美兩國人民的購房心態:美國30歲以下的人群中購房比例遠低于5%,而中國這一比例高達34%。美國一個教授的購房還貸年限比中國年輕人購房的還貸周期長。在紐約工作的白領大多居住在新澤西州,在華盛頓工作的白領居住在馬里蘭州,而中國剛畢業的大學生卻都想集中于大城市的中心區。
在新書發布會上,就年輕人是否初入社會便買房,任志強給出了他的判斷:
一是年輕人買房應該是工作到一定年限,有一定的工作方向以后,才去選擇。比如你今天畢業了以后想留在北京或深圳工作,過一兩年你可能覺得鄭州更適合發展。在北京或深圳一個月大概收入1萬塊錢,但是你買不起房子,到了鄭州同樣1萬塊錢收入,就能買很好的房子,因為鄭州和北京、深圳的房價差很多。
二是不同年齡階段會買不同房子。我蓋的高檔商品房,銷售對象絕對不是年輕人。如果對自己未來沒有信心,你們就在最年輕的時候買力所能及的房子,如果對自己未來有信心的話,以后買的房子一定比現在的房子好,因為科學在進步,房子會越蓋越好,你不要以為你一生就買一次房子,美國人一生平均要買七次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