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里,經濟學家的研究理論受到了社會公共事務的啟發,反過來,他們也在某種程度上輔佐政府制訂有關國計民生的經濟政策,從而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公共事務。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先生就是我們這個社會領域里的一個觀望者、說教者和思考者,他在《中國金融改革思考錄》里并沒有空洞地說教,而是基于他常年從事經濟領域的研究,對中國的經濟形勢進行的理論剖析,提出了不少清晰和理性的勸告和批評。
一個真正的、科學的經濟學家絕不能像傳教士一樣地傳道,他必須把對社會的影響建立在科學研究的縝密思維之上。他提供給社會的就不只是“知識”,而是“智識”,是閃著智慧之光的思想精髓和方法工具。在本書的“自序”里,作者強調了他如今正在關注的兩件事情:環境保護和提高國民素質。作為國內的著名金融專家,他認為它們應當是與金融改革同等重要的事情。與新聞從業者的輿情監控作用不同,作者從經濟學的角度對此進行了理論上的解讀和闡發,提供了具有參考意義的解決方案。比如,《征收城區交通擁堵費是緩解北京交通擁堵的一種可選方案》一文就是參照英國倫敦的先進經驗,對北京是否可以通過征收交通擁堵費來緩解一定的交通壓力進行了科學論證;《〈中國物業稅研究:理論、政策與可行性〉前言》一文就如何樹立高質量、舒適型的住宅建設導向,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了頗有建設性的理論觀照,物業稅的開征正在成為一個經濟領域的熱門話題,它不僅關系著政府部門執政能力的高低,也與中國老百姓的福祉有關。
良好的政策必定有利于
而低劣的政策會干擾一個社會的收益最大化,因此,效率勢必會成為判斷經濟政策是否合意合理的最大標準。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宏觀調控”本身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手段
除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之外,政府的國家計劃和行政手段也被廣泛應用于經濟調控中。盡管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中,中國政府的刺激政策一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在深化體制改革,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大語境下,轉變政府職能不能不說是當今中國政治和經濟中的頭等大事之一。特別是在中國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下,經濟活動屢屢產生負的外部效應,單靠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是無法糾正和補償的,政府就必須加強“科學行政”即提高政策的效率和能力,著力扮演好“監管人”的角色,有效取得帕累托最優的資源配置。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之學,經濟學必須同時承擔社會啟蒙、體制設計與政策評價的雙重作用,實現并保護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這應該是經濟學家
一個社會經濟領域里的說教者的“國民性”所在。緊密聯系改革開放的實際,聯系國情、民情,《中國金融改革思考錄》就有這樣憂國憂民的赤子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