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能源汽車潛力巨大,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對于發展進程中遇到的一些癥狀,政府應積極應對,既避免過快過熱,又要保護好投資者的積極性和老百姓的權益。盡快遏制這些病癥深入擴散,從而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一,盡快制定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相關配套措施,完善評價體系,確立準入門檻。同時,充分發揮“十城千輛”的驗證作用,保證新能源汽車平穩發展。廣汽集團總經理曾慶洪曾經表示,多年前廣汽集團就開發出純電動轎車,但何時能夠實現產業化仍很難判斷。這當中涉及成本和國家標準問題,由于國家沒這方面的標準出臺,導致電池壽命、安全性以及續航里程等一系列問題缺乏準確的定義。 當前,國內大多數新能源汽車仍處于研制階段,大批汽車生產企業、科研機構等在生產條件、實驗設施等方面差異較大,各地運行的新能源汽車在技術安全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和不穩定因素。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切身利益,有必要對起步期和發展期的新能源汽車在生產批量、產品質量和安全跟蹤等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制定一定的準入門檻,確保行駛中的新能源汽車既能夠滿足節能環保要求,又不會傷及人民群眾的人身安全。因此,“十城千輛”的入圍車輛必須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整車和關鍵零部件,考核的重點應放在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上,加大對出廠環節的性能檢驗,避免實驗室樣車不經過充分試驗就上線運行的現象發生。 第二,在新能源汽車扶持方面,政府財政應主要面對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避免扶持資金大量落入國外合資企業的腰包。此外,在當前各地紛紛建造充電站等新能源汽車配套設施進程中,政府應該引進競爭機制,鼓勵包括民營資本在內的多種投資主體參與進來,避免出現央企占壟斷地位的局面。 此外,政府宜推行“雙輪驅動”的扶持引導模式,依靠“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另一方面不應“冷落”傳統汽車。通過不斷提升內燃機的能效,發揮傳統能源汽車在節能減排中的作用,同時也為新能源汽車的長遠發展做好技術積累。 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院長管欣表示,汽車由動力、底盤和車身三大平臺組成,新能源汽車改變的僅僅是汽車的動力系統,車身、底盤和傳動系統等關鍵部位必須要依靠傳統內燃機汽車的技術積累。如果傳統汽車不能掌握先進的技術,即使換上新能源發動機,也難以取得真正意義上的突破,更談不上趕超汽車發達國家。 第三,針對當前各地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中心和產業聯盟遍地開花的現狀,最好能夠成立國家級的公共技術平臺和產業聯盟,以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和先期性的基礎技術研究為主,突破前期研發中的共性技術,推動關鍵零部件和整車的產業化,有效整合研發資源。 此外,還應理順當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管理體制,提高政策制定和執行的效率。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管理部門過多,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等從各自專屬的管理領域進行規劃指導,難免出現政策上的不協調。必須理順這種關系,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管理效率。比如,科技部應主抓新能源汽車的原創性創新階段,工信部則應將重點放在技術產業化方面。最好能成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領導小組,增強政策的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