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10-21 作者:羅清啟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從現在來看,金融危機對中國家電業最大的沖擊不是規模受到抑制,而是企業組織形態的改變。企業需要從一個代工的工廠轉變為一個靈活的、覆蓋全球的商業組織,并通過強化創新能力和組織能力快速感應并滿足全球不同市場的需求,增強在全球變異環境中的競爭力。
我國大部分企業都是從短缺時代發展起來的,短缺時代的思路就是工廠思路,在市場空間充裕的情況下,企業對內依靠擴大規模來降低產品成本,對外依靠不斷降價來搶占市場份額。這一模式使我國成為“世界工廠”,實際上是“世界代工廠”,雖然出口規模很大,但基本上與國外的消費者絕緣。
經濟環境驟然變冷導致全球需求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需求變少,二是需求變異,這兩者考驗著企業隨需應變的能力。
從目前來看,金融危機讓我們的企業產生一種新抗體,增強了在衰退環境下的免疫力。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企業來說是第一次,相當于一次突如其來的大規模地震,只有反應快、能夠快速抓住用戶需求并在產品研發、制造、物流等方面快速調整的企業抗震性要強一些。相反,不能因需而變、組織能力較弱的企業受到的沖擊最大。
從全球商品流動來看,金融危機最大的影響是什么呢?在金融領域意味著金融資產的價格發生變化,也就是是貨幣價格的波動。一般人認為貨幣價格離我們很遠,實際上并不是這樣,因為中國的電子產品大部分出口是以美元計算的,如果人民幣兌美元發生變化的話,將對我們的企業產生很大的影響。即使當前的金融風暴過去了,但是影響貨幣價格的因素依然存在。
所以對中國企業來講,今后最大的金融危機并不是現在蔓延全球的危機,而應該是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相對技術壁壘、關稅壁壘等貿易壁壘來說,貨幣壁壘更為關鍵,因為不管做什么生意,當貨幣價格改變的時候,企業的結算價格會發生改變,利潤就會隨之發生改變。如果說今后全球經濟復蘇了,隨著需求的增加,中國企業仍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但如果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比較大,這對我國制造業競爭力的提升影響是巨大的。
金融危機出現以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這對刺激電子制造業生產量和規模維系意義很大,但是也不要忘記提高創新能力,因為中國企業的真正對手不是國內同行,而是跨國公司。
從全球產業競爭的規律來看,前臺競爭的是產品,后臺競爭的是整個工業體系。這個工業體系包括技術創新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從基礎研究到產品研制再到對消費者需求的響應能力。金融危機的到來對中國企業來說本來是具有價格優勢的,但由于我國的工業體系不完善,尤其是沒有跨國感應當地市場需求的能力,當代工訂單減少,企業又不能自己創造訂單,就面臨著比較大的危機。所以說,中國企業要成為世界級品牌,必須要發展出自己完整的工業體系,可以感知并快速滿足不同地區消費者需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