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滬港機場合作項目日前在上海簽約。新華社記者 陳飛
攝 |
近日,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與香港機場管理局在上海舉行滬港機場合作項目簽約儀式,雙方合資成立上海滬港機場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管理上海虹橋機場的相關業務。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此舉表明內地機場商機已經呈現,外資紛紛涌入已現端倪。
內地機場漸顯商機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航空市場不僅成為新興市場,更是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金礦”。
香港機場方選擇上海虹橋機場作為合作項目,離不開上海虹橋交通樞紐未來大發展的巨大吸引力。上海是我國重要的“門戶城市”,與北京和廣州共同構成我國三大航空樞紐城市。上海航空市場依托兩個機場作為一個整體來構建上海航空樞紐港,以浦東機場為主構建“樞紐航線網絡運營的國際樞紐機場”,以虹橋機場為輔構建“點對點運營的國內樞紐機場”。
上海虹橋機場始建于1921年,擁有88年悠久歷史,是中國內地最繁忙的空港之一。2008年,客貨運量達到2288萬人次和415700噸,在全國民航機場中分別排名第4和第5。
目前,集航空、高鐵、公路、地鐵、公交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為一體的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工程正在加緊建設,預計在世博會前后陸續完成。作為該工程之一的虹橋機場擴建工程即將竣工,包括興建一座36.4萬平方米的西航站樓和1條長3300米、寬60米的平行跑道,預計明年3月份建成啟用。屆時上海虹橋機場將擁有2座航站樓和2條跑道,能滿足年客運量3000萬人次、年貨運量100萬噸的需求。
據了解,虹橋地區是上海最早的涉外貿易中心,經過20多年的發展,開發區內已匯集了全上海近三分之一的駐滬領事館,區域內的各類外資和外國企業代表超過3600家。同時,這里也是上海的跨國采購集聚區,僅僅一個“跨國采購平臺”,就有近40家來自全球的跨國企業采購中心。
按照規劃,“大虹橋”將以虹橋交通樞紐的26.26平方公里區域為中心,加上60平方公里綜合功能拓展區,橫跨中環外環,建設成為共86平方公里經濟商務區,這將改變以往上海西區的發展態勢。
虹橋地區未來的大發展與上海虹橋機場的“升級”相輔相成,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商機吸引了香港機場方“聞風而動”。
香港機管局主席張建東說:“為迎接明年的上海世界博覽會,虹橋機場正進行連串的擴建工程。這些工程已經進入最后階段,在這關鍵的時刻,香港機場管理局能夠參與這項意義重大的工作,我們深感榮幸。”
“虹橋機場是內地五大最繁忙的機場之一,香港國際機場則是國際及區域航空中心,業務非常國際化。雙方的合作將結合并發揮兩者的優勢,提升內地機場的運行效率與管理水平,并成為中國機場現代化管理的模范。”香港機管局行政總裁許漢忠說。
外資加快連鎖經營
在“天空開放”的背景下,國內航空市場競爭逐漸呈現國際化。除了諸多外籍航空公司十分看好中國航空市場之外,外資機場也越來越多的參與到國內機場的經營管理中。
10月12日,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與香港機場管理局在上海舉行滬港機場合作項目簽約儀式,雙方合資成立上海滬港機場管理有限公司,管理上海機場集團所屬的虹橋機場的東、西兩個航站樓、虹橋綜合交通樞紐東交通中心與旅客流程相關區域,以及航站樓商業零售業務。
上海滬港機場管理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總額為1億元人民幣,上海機場集團出資5100萬元人民幣,占合資公司51%的股權,香港機場管理局出資4900萬元人民幣,占49%股權。合資期限從2010年起,為期20年。
上海與香港在交通物流方面的合作由來已久。2003年10月,根據上海市政府提出的在航空港、港口航運與物流、世博會等8個領域全面加強滬港經貿合作的意見,滬港機場在香港簽訂了《滬港機場緊密合作框架意向書》。近年來,雙方已在人員培訓、業務咨詢合作交流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具體合作項目。滬港機場管理公司的成立,成為雙方在機場管理經營合作方面的重大突破。
外資機場通過合資參與國內機場的經營管理,這并不是第一例。此前,香港機場方已經與內地的珠海機場和杭州機場進行合作。
2006年10月,由香港機場管理局與珠海市國資委合資成立的珠港機場管理有限公司,正式管理及營運珠海機場,成為內地第一家由外資控股的專業機場管理公司。
該合資公司注冊資金為3.6億元,香港機場管理局通過全資附屬公司──香港國際機場(中國)有限公司,投資1.98億元,占55%的股份;珠海市國資委則通過全資擁有的珠海市匯暢交通投資有限公司,注資1.62億元,占合資公司45%股份。合資公司全權負責珠海機場的營運,專營權期限為20年。
據悉,在該合資公司開始運營的短短的3個月內,珠海機場客運量創下了歷史新高。
關于香港機場方的另一項合作協議出現在2006年12月,杭州蕭山國際機場與香港機場管理局根據2005年4月簽署的協議,以增資并購方式共同組建合資公司,注冊資本金為56.86億元,香港機場管理局通過注資19.9億元,取得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有限公司35%股權。
香港機場方通過合資經營,使其管理模式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內地機場,大有“連鎖經營”的態勢。而走管理和品牌輸出道路的并不只有香港機場一家,在亞太地區航空樞紐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新加坡樟宜機場選擇了國內經濟較為發達、客流量較為豐富的南京祿口機場作為合作伙伴。
順勢承接管理輸出
中國確定的實現從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歷史性跨越的戰略性目標之一,就是建成1個以上的國際航空樞紐,重點建設北京、上海、廣州三大樞紐機場。
當下,亞太地區的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曼谷等都在力爭建設國際航空樞紐,不斷分流來往于中國的客流和貨源,其中部分機場已經躋身世界先進機場的行列,而我國機場在經營管理、運轉流程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
國際機場理事會(ACI)全球“機場最佳服務獎”評選中,韓國仁川機場、馬來西亞吉隆坡機場和新加坡樟宜機場分列前3名,而中國香港國際機場位居第4。中國的上海浦東機場、北京首都機場仍排位靠后。
上海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上海的經濟腹地長三角地區為其提供了運量保障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可以說上海具有建設國際航空樞紐的條件。同時,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經濟的繁榮是培育航空市場肥沃的土壤,也是亞太地區其他主要機場爭相搶奪的目標。在此背景下,上海的航空樞紐建設“不進則退”,上海的航空樞紐沒有建成,就為周邊的競爭對手做了“嫁衣”。
外資機場的管理輸出只是合作的第一步,如何承接此種管理模式和經驗,才是提高國內機場運營管理水平的關鍵。
上海機場集團董事長、總裁吳念祖表示:“通過滬港機場的管理合作,有助于引進及借鑒香港國際機場豐富的樞紐機場運營管理經驗、技術和品牌,有助于全面提升上海機場的運營效率、管理服務水平,有助于更好地服務保障世博,有利于上海加快建設‘四個中心’,特別是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國家戰略,全面提升上海機場國際競爭力,更好地服務長三角、服務全國。”
專家認為,國內機場應通過合作盡快了解外資機場的運營模式,吸取管理和運營國家樞紐機場的相關經驗,優化機場運營管理模式,解決對經濟發展產生的航空需求預見不足、資源配置及管理體制不盡合理、各種利益群體競爭條件不平等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