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與物之間通過因特網主動進行數據交換”為標志的物聯網時代的腳步已越走越近。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我國的相關部門和科研機構正在加快對物聯網技術的研發。
業內專家表示,盡管在應用領域研究方面,中國與歐美等發達國家處于同一起跑線上,但真正要迎接物聯網時代,我們還有許多難題需要克服。
科研機構正加快技術研發
面對前景如此廣闊的物聯網產業,我國相關部門和科研機構正在加快步伐,聯合開展技術研究。
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消息稱,我國有關部門正在聯合開展包括物聯網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研究,以明確其新的發展方向,并形成支持這些技術的新政策,進而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表示,物聯網就其本身來說,代表了下一代信息發展技術,但是就它的某些應用領域和應用方式來說,我國公眾也不算太生疏。如一些重要商品上的條形碼、電子標簽和互聯網連接后,就可以使我們能夠控制這些商品的流向。
記者了解到,我國的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科研單位正加緊研發物聯網技術,以迎接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時代。
開發應用上已有所突破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是我國最早從事物聯網技術開發的科研機構之一。記者了解到,去年11月,該所與無錫市簽訂了合作協議,共同在無錫高新區成立一個高新微納傳感網工程中心,定位于在物聯網產業鏈的技術研發、產業孵化、產業應用等領域進行攻關創新。今年以來,在無錫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中心加大人才引進與培養、加快研究開發新技術,在開發應用上突破了一系列的難題。目前,已集聚了100多名研發人才,并在北京、上海設立分部,分別以軟件、高端設計等項目為側重點。
目前雙方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正制定“感知中國”中心建設的總體方案和產業規劃,力爭建成引領中國傳感網技術發展和標準制定的中國物聯網產業研究院。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表示,要建物聯網產業園,同時還要把無錫打造成一個“傳感網”的示范城市。
據悉,物聯網已被江蘇列為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六大新興產業之一。這個省教育部門近日也召集省內的重點高校,專題研討物聯網的建設。
諸多難題尚需要克服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國對物聯網的研究,尤其是在應用領域的研究與美國、德國等歐美國家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上。由于物聯網技術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無論是對其概念的理解,還是技術、政策層面的支撐,都還有很多不足。因此,要想更好迎接這個新時代的到來,我們還需要克服諸多難題。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WSN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網絡技術和通信協議方面,但由于傳感器網絡具有分布式、大規模部署、傳感器節點計算能力、存儲能力和通信能力不足,能量有限以及感知數據不確定等特性,開發傳感器網絡上的應用有困難。為了能夠快捷地實現傳感器網絡上的大量應用且保證應用程序的運行性能,傳感器網絡中間件將是未來傳感器網絡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
據介紹,具體而言,主要有三方面的技術難題:一是通信距離瓶頸。目前傳感器所能連接的距離只能是在100米-1000米,也就是說,超過1000米之后,傳感器發射信號將不足以支撐數據的傳輸;二是外部環境指標問題。目前的傳感器對外部環境指標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對濕度、溫度的要求,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其工作效率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三是網絡安全問題。由于很多時候是無線傳輸,因此就存在信號可能會被竊取的危險,這將直接影響到這個體系的安全。
業內專家表示,由于物聯網存在的基礎是通信網絡系統,因此,通信協議的制定和通信技術的支撐都將是必需的。
業內人士認為,在看到物聯網給人類帶來更多便利的同時,人們也應該清楚它的局限,由于太過信息化,個人隱私權可能會因此受到威脅,通信安全受到影響。事實上,物聯網建設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將涉及規劃、管理、協調、合作等方面的問題,這需要國家層面相應配套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