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煤炭焦炭等能源產業形勢發生了“由沸點到冰點”的逆轉,山西省地方中小煤礦紛紛限產停產,謀求轉產轉型。一些煤焦領域的民營企業家在農業、旅游服務業、金融、信息甚至高新產業又打開了一扇門,初嘗非煤產業“反危機”逆勢而上的甜頭。
靠承包煤礦發家轉投農產品深加工
在位于孝義市下柵鄉西安生村的銘信禽業有限公司,數百名身著制服的青年工人正在流水生產線上處理肉鴨。下柵鄉鄉長梁洪向記者介紹,目前該廠有600多名員工,底薪為1300元加績效工資,算是當地的高工資。 銘信公司曾是孝義市第一家對煤焦油進行規模化、精細化深加工的企業,資本積累迅速。“原來那種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模式肯定不會長久,資源必然有枯竭的一天,還有環保的壓力、社會的壓力……”董事長薛宇銘說。2006年孝義市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煤炭企業轉產,薛宇銘將轉型發展的目標鎖在了農產品深加工上,“本地玉米種植量大,可以作為旱鴨的飼料;土地多,發展養殖小區的條件好;政府在資金、土地方面承諾優惠條件。”
2008年9月,投資2.1億元、年產1000萬只生態肉鴨的養殖及深加工項目一期工程完工,建成了全國第四、山西最大的生態肉鴨養殖加工基地。 薛宇銘說:“煤礦、洗煤廠、焦化廠,金融危機一來,全部是減人減薪,但咱們公司現在不僅不減人不減薪,到目前為止還在招人,還帶動了一大部分養殖戶、種植戶。” 據介紹,禽業基地目前日產15000只,四川、江蘇、廣州、新疆等地都有固定客戶。“在當前市場價格偏低的情況下,能保證收支持平,略有收益。”薛宇銘說,目前每噸5600元的出廠價還有很大上升空間,而該基地目前還有一半產能閑置。 據了解,像這種養殖小區孝義市共有35個,該鄉就有7個。“銘信這種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運作模式帶動了本地大小養殖戶220戶,從事商品鴨養殖人2000多人,社會效益顯而易見。”下柵鄉黨委書記武錦平說。下柵鄉一位養殖戶承包了十八個鴨棚,他說,“一個棚500只鴨,大概能賺一萬二三,一年一個棚能喂7批,能賺8萬塊錢。”
在呂梁市中陽縣,記者看到漫山遍野核桃樹結出了綠色的果實,一戶種植戶告訴記者,收成全部由山西慧仁核桃食品有限公司按市場價收購。公司董事長袁錦偉也是一位靠承包煤礦發家、轉投農產品深加工的“煤老板”。中陽縣提出了實施10萬畝核桃富民戰略,袁錦偉認為這是個將呂梁山特色農產品推出去的好機會,他籌資1億多元,建設了年產萬噸的核桃加工廠,主要生產冷榨核桃油、核桃休閑食品和小雜糧等。 2009年,公司投資4000萬元,啟動核桃深加工二期項目,以公司+農戶+基地+科技的形式,將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全部收購加工,目前已帶動3萬農戶共計10萬農民種植經濟作物。 不少煤老板轉型對高效農業、園區農業、生態農業等現代農業形態興趣濃厚。在孝義市高陽農業科技園區,記者采訪到原來從事煤炭開采、現在經營淀粉業的山西惠農淀粉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郭治山。談起“從黑到白”的轉產他信心很足,“投產以后一年內可以生產淀粉12萬噸,產值是3億多元,產生利稅2900萬,還能帶動咱們當地玉米、土豆的種植。” 義恒泰焦化廠組建恒泰科技生態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元培育了“土肥--種植--加工--銷售”的立體化良性循環農業模式,形成集園林綠化、花卉、水族、特色養殖、綠色食品開發和生態旅游為一體的產業鏈。
創辦第一個農村“大學生創業園區”
最近,32歲的太原市晉源區“煤老板”武擁軍創建了山西省第一個農村“大學生創業園區”。 2005年武擁軍通過開煤礦,武擁軍積累了2000多萬元資金。他意識到小煤礦很難有長遠發展,果斷地開始轉型。2006年他在王郭村種植了1000畝水稻,希望重塑晉祠大米的品牌。 2008年,武擁軍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興辦一個大學生創業園區,既能為大學生提供創業機會,同時也可以通過提升產業的科技含量,實現旅游和農業資源價值的最大化。為了讓這個想法實現,武擁軍多次前往北京咨詢專家,探討項目的可行性。經過不斷調整方案,他將園區規劃為荷花觀賞區、蔬菜大棚區、戶外活動區、種植區、養殖區、養生堂6個功能區,可以同時滿足旅游觀光、生態農業的需要。 從今年5月開始,武擁軍到省內高校招聘大學生,他的創業理念得到了很多大學生的響應。到8月底,陸續與來自山西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山西農業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高校的32位大學在校生及畢業生簽約。按照合同,大學生們只負責智力投資,所有的項目科研經費由武擁軍提供,項目合作期間,武擁軍為大學生們支付工資。項目產生效益后,武擁軍與合作者按不同股權分成。 目前,武擁軍已向園區投入近500萬元,園區功能區劃分初見規模。園區還吸引了創業初成的大學生“小老板”加盟。29歲的侯煜畢業于北方交大,他和畢業于山西大學的妻子李娜,一道從五府營村來到“王郭村大學生創業園區”,用三個大棚種植新品種草莓“甜查理”,單果像高爾夫球般大,銷售十分搶手。
150多億元民資注入小額金融領域
10年前亞洲金融危機時,轉產的“煤老板”一般離不開自己熟悉的行業和地區。焦斌龍舉例說,例如“煤老板”們在清徐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在呂梁種植經濟林、在孝義發展禽業、還有運城的飲料業、忻州的房地產業等。有的“煤老板”走出山西,到新疆、內蒙古、陜西等地,承包煤礦、油田、氣田,重回自己熟悉又利潤高的能源領域。 但此輪轉型,卻有點“360行,行行出狀元”的意味。從記者的掌握情況分析,有挺進汽車制造業和航空運輸業,占領實體產業高端的;有投資文化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開發建設旅游景區,運作十分成功;有投資信息產業,最近有一家煤焦加工行業的老板轉投高科技領域,將電子商務運用到能源領域,建立“中國煤炭信息網”;更有進軍農村金融業,今年上半年,山西已經有數十家小額貸款公司相繼成立,150多億元民間資本注入了小額金融領域,而在這些排隊進入資本市場的小額貸款公司中,由“煤老板”投入的資本占到多數。 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一向被看作文化素質不高的“煤老板”大膽涉足高新技術產業。在呂梁市,車安奎出手1000萬元購買專利,與中科院合作進行技術攻關,投資2億多元建起了提取紅棗精華素的新型紅棗加工廠,利用高科技從紅棗中提取環磷酸腺苷,臨床用于治療靜脈阻塞及防癌。張錦忠擁有7項專利投資上千萬元研發廢舊輪胎無污染加工利用;田向東自主研發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和設備,獲得6項專利。 山西省科技廳長廉毅敏介紹說,今年以來,不斷有煤焦領域的民營企業家到廳里和科技協會咨詢,尋找投資高新技術的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