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擁有百年歷史的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最終顛覆了“大而不倒”的神話,于6月1日正式宣布破產重組。作為美國第一大汽車制造公司,通用之所以走上破產重組之路,值得深思的方面很多。除去多元化戰略失誤、產能過度擴張和忽視節能產品研發之外,過度金融化是人們較少提及,卻又是其他處于發展階段的汽車制造企業當引以為鑒的重要教訓。
通用在經營上的過度金融化首先體現在其主營業務收入結構失衡上。僅憑通用公司的利潤表,人們似乎很難判斷通用到底是家銀行還是制造企業,因為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的數年里,通用主營業務收入主要來自于其下屬的汽車金融服務公司,而非汽車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部門。以2006年為例,通用在汽車部門持續虧損的情況下實現盈利,原因是其金融服務公司盈利29億美元,從而掩蓋了實體生產部門的虧損。
實際上,這種“不務正業”的狀況并非通用獨有。近年來,隨著美國汽車企業在國內市場份額的萎縮,美國三大汽車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幾乎均來自金融服務部門。他們不僅推出紛繁復雜的購車信貸金融服務,還建立了龐大的金融服務公司,在提供購車信貸的同時大舉拓展金融衍生品業務,致使企業金融風險敞口不斷累加,一旦外部金融環境惡化或者出現金融危機,自然更易受到危機的影響。
在金融服務產品創新方面,通用汽車可謂走在產業的前列。例如,2005年7月,通用決定將下屬通用金融服務公司總價值550億美元的汽車貸款合同打包出售給美洲銀行,這筆交易為通用帶來了可觀的流動資金和利潤。自此,通用加快了從“售車-貸款-保留貸款”向“售車-貸款-銷售貸款”的車貸模式的轉變。這也意味著,通用逐漸偏離其制造業主營業務,而更加傾向于通過金融衍生品運作獲得企業盈利。
打包出售貸款合約能夠轉移違約風險并回籠資金,這種方法被當時通用的總裁稱作公司“新的戰略選擇”。但是,長期利潤來源偏離其主營業務的背后卻蘊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理由是貸款違約風險壓力減輕之后,企業為提高銷量融資放貸的激勵增強,車貸存量迅速增加,僅2005年通用車貸融資造成的負債就高達1900多億美元,而一旦信貸緊縮,巨額負債隨時都可能成為絞死通用的繩索,其機理類似于房地產次級債危機。
金融業務的過度擴張為美國汽車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同時也為企業經營埋下了隱患。除了上面提及的金融風險敞口增加,汽車部門的實際生產也受到波及,由于總體盈利掩蓋了實體部門的持續虧損,企業改進工藝壓低成本的激勵不足,不僅如此過度依賴虛擬經濟的主營業務結構,更加助長了汽車企業在實體產品創新上的松懈,不僅錯過了與本田、日產等企業在傳統動力系統上齊頭并進的機會,更錯過了與豐田在新能源汽車一起發展的機會。
美國汽車產業過度金融化不僅表現在主營業務結構的失衡上,還體現在對汽車消費的過度支撐上。低成本便利的車貸方式使得購車門檻一降再降,致使消費者頻繁換購新車,特別是零首付、零利率的融資政策更是把未來的消費需求貼現到當前,從而夸大了當前市場的實際需求,由此導致的結果則是汽車產能的急速擴張以及后來的產能過剩。當經濟衰退導致消費市場萎縮時,過剩的產能自然成為企業沉重的負擔。
其實,美國汽車業金融服務的發展只是美國金融發展戰略的一個縮影。
通用汽車公司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制造商之一,由威廉·杜蘭特在1908年創建。通用生產的汽車以豪華、寬大、內部舒適、速度快聞名,是美國汽車的典型代表。通用尤其重視質量和新技術的應用,因此在創立后快速發展,成為全球知名企業。
目前,總部設在美國汽車之城底特律的通用在全球34個國家開展汽車制造業務,雇員約24.4萬人。通用在美國的雇員約為5.4萬人,退休員工達到50萬人。
通用在全球約140個國家銷售汽車和提供服務,其旗下品牌包括別克、凱迪拉克、雪佛蘭、吉姆希、通用大宇、悍馬、歐寶、龐蒂克、薩博、土星、伏克斯和五菱等。通用最大的市場是美國,其他主要市場包括中國、巴西、英國、加拿大、俄羅斯和德國等。
通用近年來一直存在勞動力成本過高、研發投入不足、體制僵化等問題,金融危機更使公司的運營雪上加霜。2008年,通用在全球銷售汽車835萬輛,比上一年減少約100萬輛。2008年,通用虧損310億美元,從而使過去4年的累計虧損額達到820億美元。
今年3月底,通用資產總額約為820億美元。目前,通用正在考慮重組,通過出售薩博、土星、悍馬和龐蒂克等品牌,保留優質資產,以便重新實現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