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英航空公司試飛生物燃料客機。新華社/路透 |
 |
歐盟主辦國際生物燃料大會。新華社記者 徐金泉
攝 | 生物燃料不似化石燃料,可以再生,且不污染環境,一度成為科技“新貴”、媒體寵兒。 然而,去年的世界糧食危機讓它背負惡名,因為目前生物燃料的主要原料來自糧食作物。有人質疑,生物燃料是否將人們引入歧途? 但更多專家認為,就此放棄生物燃料研究是“欠成熟”的想法,也許我們應當把視野放開闊些,讓更多原料成為候選,比如海藻。
方向性錯誤?
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西棕櫚灘邊的一片叢林里,有一塊約半個籃球場大的水泥地,上面擺著一排排裝有塑料窗的白色浴缸,缸里盛滿了墨綠色的液體。 這里是生物燃料公司阿肯羅爾的秘密實驗場地,除美國能源署的官員外,從未對外露過廬山真面目。浴缸里的墨綠色液體是水和海藻的混合物。現年46歲的公司首席執行官保羅·伍茲說,他與他的合作者們有意利用海藻,生產一種比石油和玉米乙醇更清潔、更便宜的生物燃料。 “我們希望最終能生產出200億加侖生物燃料,而且價格具有競爭力。預計一年后,我們的產品就可以投入市場,”伍茲說。 如此豪言壯語,在生物燃料圈里曾經比比皆是,但對那些雄心勃勃致力于用植物替代汽油研究的人們而言,2008年是不幸的。曾獲美國政府大力支持的玉米乙醇工業在這一年遭遇重大挫折。 一系列重大研究顯示,以糧食為原料的生物燃料,如玉米乙醇,并非如人們想像的那樣,是一種綠色燃料,正是它導致了世界糧食價格飛漲。而且,由于發展生物燃料可以獲得政府補貼,大片森林遭砍伐,由此產生的溫室效應比燃燒汽油還嚴重。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分析員納撒內爾·格林說:“傳統的生物燃料,如玉米乙醇和生物柴油等,正把我們引向一個錯誤方向。” 但就此放棄生物燃料研究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事實上,汽車、貨車和飛機所釋放的溫室效應氣體占世界總排放量的13%,發達國家的釋放量遠甚于此。目前,人們還無法擺脫對噴氣式飛機和內燃機等交通工具的依賴。即便是頗被看好的電動汽車技術,也還需幾年時間才能被大眾接受,因為電動汽車一旦進入市場,交通基礎設施勢必進行大規模改造,加油站需改造成充電站。 因此,美國環境保護基金會汽車戰略資深研究員約翰·迪西科認為,徹底放棄生物燃料研究是“欠成熟”的做法。 幸運的是,一些歐美公司正在開發不以糧食為原料的生物燃料,它們的新選擇從柳枝稷到海藻,可謂五花八門。雖然每一種技術都存在缺點,不夠完善,但面對一個化石燃料日益緊缺的世界,每一種嘗試都代表著一個希望。
纖維素乙醇
玉米和甘蔗最早被選為生物燃料原料,因為植物淀粉中的糖比較容易發酵成乙醇。但對于植物而言,除可以食用的淀粉和糖外,還有其他重要成分,比如構成所有植物細胞壁的有機分子——纖維素。 大自然本身存在各種天然酶,可將纖維素轉化為糖,比如食草的牛能在胃中分泌酶,啃食木頭的白蟻也能在體內分泌酶。但是,如果擴展到工業生產,大規模地將纖維素轉化為可用材料制造燃料,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成本“相當昂貴”。 這一領域的技術發展較為緩慢,但有數家美國公司正抓緊研究,希望搶先攻克技術難關,占領纖維素乙醇市場先機。這些公司獲得政府支持,每生產1加侖生物燃料可享受1.01美元的稅收優惠。政策上的傾斜攤薄了公司啟動初期的營運成本,令纖維素生物燃料生產相對于石油生產更具競爭力。 李·林德是達特茅斯學院環境工程師,也是低碳能源生物技術供應商馬斯科馬的創辦人之一,他正專注于尋找能消化纖維素并且直接吐出乙醇的細菌。他稱這一過程為“生物綜合處理”,可以大大降低生產成本。他相信即便沒有政府補貼,馬斯科馬公司最終也能生產出比石油更便宜的乙醇。 馬斯科馬公司的技術引起很多大買家的興趣。最近它與通用公司簽了一單生意,用于開發纖維素燃料。馬斯科馬公司還計劃在密歇根州建立一個商業生產基地。 總部位于馬塞諸塞州的Verenium公司雖然成立才兩年,但它在路易斯安那州修建的實驗廠已基本完工,這是美國本土第一家生物燃料工廠,建成后每年將生產140萬加侖纖維素乙醇。它選用的原料是甘蔗殘渣。 Verenium公司最近與能源巨頭英國石油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共同開發纖維素乙醇。Verenium公司首席執行官卡洛斯·里瓦斯希望這一合作能加速纖維素乙醇商業化進程。他說:“在實驗室里,我們可以做得十分完美,可一旦進入現實世界,一切可能完全變樣。我們必須通過實踐來學習。” 對分解纖維素最有經驗的當屬丹麥的諾維信公司,它是世界最大的工業酶生產商。多年來,它生產的酶主要用于污水處理,但近幾年,它開始涉足生物燃料領域。如今,生物燃料已成為諾維信公司增長速度最快的業務。 諾維信公司雇用了一批“酶獵頭”,在全世界范圍內搜尋能消化纖維素的昆蟲。有人會問,既然可以在實驗室里利用生物技術獲得更好的酶,為什么還要在大自然中尋找天然酶呢? 在諾維信公司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研究所,科學家們給出了答案。他們正試圖通過改變天然酶的遺傳結構來提高纖維素的分解技術。這一過程被稱為“定向進化”。諾維信北美公司總裁拉斯·漢森說:“纖維素正在向抗降解的方向進化,我們的生物技術必須迎頭趕上,以對抗這種進化帶來的挑戰。”
海藻新希望
生物技術的發展讓人們充滿期待,新型生物燃料的出現也許指日可待。 乙醇的一大缺點是,標準的汽車發動機必須經過改造,才能使用乙醇做燃料。而且,如用輸油管運送乙醇,會對管道造成很大腐蝕。位于加州的Amyris公司正在研究如何利用遺傳工程,生產能夠制造可再生燃料的酵母。這種可再生燃料具有碳氫化合物的一切優點,比如運輸便捷、能量密度高等,卻沒有碳氫化合物污染環境的缺點。 Amyris公司創建人內爾·倫寧格說:“我們希望生產出一種能立即投入現有基礎設施的生物燃料。” Amyris公司去年11月新開了一家試驗工廠,年生產能力為240萬加侖可再生柴油,至2011年,產量將達到2億加侖。 但Amyris公司生產的燃料主要以甘蔗殘渣為原料。雖然甘蔗的利用率遠遠高于玉米,但它仍屬于糧食作物。很難想像,Amyris公司可以在不影響糧食供給的情況下推廣它的技術。 于是,科學家們又把目光轉向了一種更為物美價廉的替代品——藻類。它沒有糧食作物原料的任何缺點,無需土地,無需淡水,只要陽光充足,在鹽水中就能生長。不僅如此,海藻還能大量吸收碳。因此,從理論上講,以海藻為原料可謂一舉兩得,既可以生產可再生的生物燃料,也可以吸食化石燃料植物所釋放的碳。 阿肯羅爾公司的伍茲很早就開始研究海藻。雖然阿肯羅爾公司成立于2006年,但他早在1984年讀大學時就產生了以海藻為原料生產生物燃料的想法。大多數海藻公司的做法是先壓榨海藻提取油,然后加工成燃料,而阿肯羅爾公司的做法是先獲取氣態油,然后冷凝成液態。伍茲說,憑這種方法,乙醇的英畝年產量可達6000加侖,而玉米乙醇的英畝年產量僅為370加侖。 伍茲的想法吸引了不少合作者。阿肯羅爾公司準備在索諾蘭沙漠地區建立一個商業化生產工廠。那里臨海,可以利用海水培養海藻,附近還有一家煤炭廠,可以提供濃縮的二氧化碳進行增壓加工。 并非每個人都確信阿肯羅爾公司已經做好準備。海藻生物燃料專家約翰·本尼曼說:“宣傳總是遠遠超過現實。”他認為,目前還不存在任何成熟的商用技術,可以從發電廠收集二氧化碳并將之傳送到海藻設備中。
|
就燃料作物而言,目前有3大競爭對手在起跑線上:草、樹和海藻。草和樹生長在陸地上,但需要復雜的處理程序。目前用陸地作物生產的燃料主要是乙醇,又叫“纖維素乙醇”。海藻生長在水里,培育起來比較復雜,但可生產高品質油,可被輕易轉化成生物柴油。 以草為原料生產生物燃料的領軍者是加州的Ceres公司。它選擇了4種草——柳枝稷、芒草、甘蔗和蘇丹草,又叫做C4草,光合作用效率高,生長迅速,因此備受生物燃料工業青睞。 Ceres結合基因改造和“智能”育種技術,使它們的生長速度更快。這幾種草生長于不同氣候條件。柳枝稷和芒草生長于溫帶氣候,甘蔗和蘇丹草為熱帶植物。Ceres計劃創造能夠在炎熱、酷寒、干旱氣候下甚至鹽堿地生長的品種,使它們能在無法生長糧食的土地上種植。這將降低種植成本,減少食物和燃料之間的沖突。 研究樹的先鋒是南卡羅來納一家名為ArborGen的公司。ArborGen也在研究4個種類:桉樹、白楊、火炬松和放射松。它采用和Ceres類似的方法加快樹木生長,增加它們對寒冷的承受力。 海藻同樣需要改造。難題之一是收獲海藻蘊含的油,必須把它們從池塘里撈起來、曬干、破壞它們的細胞。這個過程費時費力,有公司正考慮直接把海藻送去電站干燥,燃燒。也有公司迎難而上,比如克雷格·文特爾的合成生物公司。文特爾希望通過生物工程克服海藻油采集問題。合成生物的海藻被安插了特殊基因,在它們的外隔膜創造新的分泌通道,使油脂剛剛分泌就被海藻細胞排擠出來,漂浮到池塘表面。經過基因改造后,這些海藻能比它們的野生同類分泌更多油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