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2-10 記者:周英峰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本報訊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并日益加重,對中國能源行業也造成了一些不利影響。”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說。專家預計,中期內中國能源需求有望增長但增速可能放緩。 能源作為基礎產品,其產銷及進出口變化,與經濟形勢密切相關。伴隨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的波動,中國能源需求也出現了顯著變化。 長期以來,高能耗產業耗能占中國總能耗的一半左右。2008年,中國的鋼鐵、水泥、石化、建材、有色等主要高能耗產品增速明顯減緩。“高耗能產品產量的下降,直接影響能源需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表示。 統計表明,2008年中國煤炭消費量增幅比上年減少1.6個百分點,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回落9.57個百分點,原油表觀消費量增速回落2個百分點。據專家測算,全年一次能源消費約同比增長3.5%。而上一年,這一增速為7.8%。 能源需求增長呈下降趨勢,尚未對能源生產造成明顯影響。2008年,中國原煤產量約26.2億噸、原油產量1.89億噸,增速均高于上年。不過,能源產品進口所受的影響比較明顯。據海關統計,全年中國進口原油約1.8億噸,增速比上年回落2.8個百分點。 根據目前權威機構的分析,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還可能繼續擴散和蔓延,世界經濟增長也將繼續減速。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能源供需的走勢主要取決于經濟發展的趨勢。 當前,中國仍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高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國際金融危機沒有改變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趨勢。“從全面建設13億人的小康社會進程看,中國的能源需求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張國寶說。 但是,能源偏緊、資源約束也依然是中國一個長期的矛盾。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消費結構,由化石能源大量消費帶來的環境壓力,以及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等問題,都逼迫中國必須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大力推進節能減排。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國把五年內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作為約束性目標。2008年,中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21%,年度降幅首次突破4%。其中,有節能減排措施顯效的因素,也有高耗能行業生產下降的因素。 “國際金融危機給能源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但也帶來了供需矛盾的相對緩和,為解決一些深層次矛盾提供了重要緩沖期。”張國寶在會上說。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出臺了一系列拉動內需的政策。在能源領域,中國短時間內集中核準和開工建設一批重大能源基礎設施項目,包括3個核電工程、西氣東輸二線工程等,為保障能源長遠供應打基礎。 “短期內,中國的能源需求可能出現比較明顯的波動;從中期時間尺度衡量,中國能源需求可能進入相對中低速增長期,年增長速度可能會下降到5%以內。”周大地此前預測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