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德國慕尼黑地方法院的一紙判決,給中國汽車在德國的銷售戰略蒙上陰影。根據判決,中國雙環CEO汽車外形設計與寶馬X5車型“相似”,屬于“侵權行為”。雙環汽車必須立即停止在德銷售,如果四周內德國經銷商不提起上訴,雙環就必須銷毀在德所有涉案車型,并向寶馬公司賠償損失。 這只是中國汽車在德國遭遇挫折的最新一例。此前,江鈴陸風、華晨中華等最早挺進德國的中國汽車也碰上市場壁壘。這究竟是自身過錯,還是另有原因?
德國經銷商不服氣
雙環代理商德國“中國汽車”公司負責人卡爾·施勞塞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連連叫屈:“僅僅在外觀上,兩輛車就有300多處不同,包括車體大小、發動機罩、車窗、腰線、車燈等關鍵部位都存在顯著差異,但法庭連讓我們陳述這些區別的機會都不給。” 施勞塞爾表示將通過上訴程序抗爭到底,但慕尼黑是寶馬總部所在地,“顯然我們在一審中不占優勢,我寄希望于慕尼黑二審之后在歐盟法庭的三審。”無論如何,這場法律戰將持續一兩年甚至更長時間,這期間雙環汽車都不能在德銷售。 早在去年初雙環CEO進軍德國時,德國媒體就掀起了“抄襲門”的指責熱潮,甚至引申到民族問題。《明鏡》周刊封面文章直接謾罵中國為“小偷之國”。去年8月底默克爾總理訪華時也指責中國制造商抄襲德國車型;去年9月法蘭克福國際車展開幕前,寶馬最終將雙環汽車告上法庭,車展展出的CEO樣車再次被德國媒體當成“抄襲樣板”。
退卻、堅持,還是觀望?
德國市場對中國汽車企業之“兇險”有目共睹。2005年9月,國內第一個進軍德國的中國汽車企業——江鈴陸風在法蘭克福國際車展上展出時,就遭受了突如其來的打擊。德國著名汽車機構ADAC自行公布了對陸風汽車的碰撞測試結果,該機構稱正面撞擊陸風“被完全撞毀”,這個“災難性后果”創下了20年來最差的測試記錄。陸風隨后幾年在德銷聲匿跡。 去年6月ADAC故伎重演,自行對華晨中華尊馳汽車進行碰撞試驗,并公布了僅為一顆星的結果。華晨副總裁何國華介紹,碰撞試驗一般由汽車廠家提出申請并提供備撞樣車,同時支付測試費用。而中華車卻受到“優待”:ADAC私下購買了一輛,完全“免費”測試。有趣的是,這輛接受碰撞測試的車,正是華晨在德售出的第一輛車。經銷店開張首日,一對年輕買主就爽快地買下了這輛車,銷售人員還以為是“開業大吉”。 可貴的是,“碰撞門”后,華晨并未退卻。大加改進車型后,在新一屆法蘭克福車展上,華晨主動公布了在西班牙的“三星”碰撞測試結果。如今,在德國馬路上已偶爾可見中華尊馳車的身影。 對防不勝防的德國“地雷陣”,更多中國民族汽車品牌選擇了謹慎觀望。去年法蘭克福車展上,奇瑞汽車的工作人員說,奇瑞原本要設立展臺,展示新車并借機進入德國市場,但在參展受挫并充分研究當前環境后,公司決定延后入德時間。
中德汽車戰略失衡
“將我們從中國進口的汽車擋在德國門外是其惟一目的。”雙環經銷商施勞塞爾說,靠知識產權大棒打壓競爭對手,并非德國業界對中國廠商的首次嘗試,此前對日韓、東歐汽車,都曾如出一轍。 中德經濟金融協會主席王學軍對記者分析,德國每七個就業崗位就有一個來自汽車及相關行業,政府1/4的稅收來自汽車業。業界的保護主義土壤可想而知。 其實,中國汽車在德國乃至歐洲都具有競爭力——售價2000歐元左右的雙環CEO比德國最廉價的汽車還要便宜一半。“中國汽車”公司在德尚未打開局面,但雙環CEO在意大利的年銷量已超過了1000輛,雙環永源UFO車型在歐洲的訂單也達到了這個數字。據記者了解,雙環車在德被告,并不影響其在歐洲其他國家的銷售。 與德國市場對中國汽車大門緊閉的狀況截然不同,中國一直是德系汽車的銷售旺地,“這正在形成一種戰略失衡”,王學軍指出。近年歐美經濟增速下滑,而目前每年在華銷售的德系汽車均超過百萬輛。寶馬公司最新報告顯示,一季度全球銷售利潤下滑17%,同期在中國的銷量卻增長了43.2%。報告還展望說,到2020年中國市場上的汽車銷售量將達3000萬到3500萬輛,是目前全歐汽車銷量總和的兩倍。 從突襲式的車輛碰撞測試,到狠抓車型“抄襲樣板”,德國汽車業界為尚未成熟的中國出口汽車設下兇險障礙。中國汽車進軍德國市場,注定是以卵擊石嗎?相信很快事實將會給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