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對于河南鄭州華聯商廈的營業員閆巍利來說,是心情愉悅的一年。這一年,她月均工資從2006年以前的380元增加到了1200元。 2007年,對于包括鄭州華聯商廈在內的全國2000多家國有流通企業來說,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困擾它們多年的410億元歷史債務基本得到妥善解決;同時,包括閆巍利在內的50多萬國有流通企業職工得到了妥善安置。 上述這一切變化,主要得益于2006年起國家實施的“減債脫困”工程。
債務纏身部分企業“半死不活”
計劃經濟時期,國有流通企業在穩定市場、保障供給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因政府計劃調撥、價格變動等原因,部分國有流通企業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據商務部2005年底進行的調查,全國國有流通企業待處置的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不良債務大約有600多億元。 近年來,在各地政府推進的國有流通企業改革進程中,一些企業通過破產、重組、以物抵債等方式處置了債務。但仍有一部分企業盡管資產狀況尚可,也有一定經營能力,只是長期積累的歷史債務自身無力解決,土地和房產等大量資產因被查封、抵押而無法盤活,職工也得不到妥善安置,企業發展無從談起。 “減債脫困前,一些國有商業企業十幾年沒有開支,甚至連喪葬費都付不起。‘房無一間,地無一壟’,企業沒有主體資格貸款。想死死不了,想活也活不下去。”遼寧錦州市商業局副局長李福杰說。 在國務院的部署下,商務部會同財政部從2006年起在全國實施國有流通企業“減債脫困”工程。2006年,“減債脫困”工程選擇貴州、石家莊等13個省市進行試點,2007年全面推開。
創新思路普惠政策“四兩撥千斤”
鄭州華聯商廈總經理張淑云認為,“減債脫困”工程的實施,關鍵是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如果沒有這項政策,企業對債務的處理根本不會去想、也不敢想,因為沒有條件、沒有能力想。 歷史債務是國有流通企業改革中久拖不決的硬骨頭。由于歷史原因,這些債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政策性債務。同時,由于大部分債務已在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時,由華融、長城、東方和信達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競標收購,又具有市場化的特點。 解決國有流通企業的歷史債務,涉及政府、企業、資產管理公司和職工等各方,都希望利益最大化,分歧明顯。要打破僵局,不可能再延用國有工業企業改革所實施過的政策性核銷呆壞賬、債轉股等辦法,必須創新思路,建立一個為各方都能接受的新的合作機制。 在大量基礎調研和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商務部提出了“財政補一塊,資產公司讓一塊,企業還一塊”的處置辦法。 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指出,這種債務處置原則和方式,充分兼顧了有關各方的困難和利益,調動了各方積極性。同時,保障了地方政府或負債企業優先回購債務,提高了債務處置效率,降低了處置成本。
減債脫困企業發展“久旱逢甘露”
“減債前,一些國有商業企業領導把自己比作是‘穿著棉襖游泳’,負擔比別人重。減債脫困后,這些企業把‘棉襖’脫下來了,可以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商務部商業改革發展司處長徐敏說。 遼寧省沈陽市是2006年最早進入“減債脫困工程”試點的十三個省市之一。通過“減債脫困”工程,沈陽市104戶國有商業企業解除了長城、華融、信達、東方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25.7億元債務。 如今,卸下5.39億元歷史債務包袱的沈陽市副食集團,盤活了抵押給資產管理公司的20萬平方米土地,該集團占地17萬平方米的副食品蔬菜批發市場也得以開工建設。市場建成后,將成為東北最大的副食蔬菜批發市場。 “減債脫困”工程的實施,為國有流通企業創造了改制和發展的條件。同時,處置410億元歷史債務只支付償債資金55億元,平均償債率不到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