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津港整裝待發的國產轎車。新華社發(扈明
攝) | 隨著近年來我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和國內市場競爭加劇,不少汽車廠商開始將目光投向俄羅斯,部分企業已大膽“涉水”,奇瑞、吉利、中興等廠商均已在俄設立組裝廠或與俄伙伴開展合作項目。業內人士認為,俄車市蘊含著難得機遇,但同時也潛藏風險與挑戰。
俄羅斯車市長勢驚人,每年銷售缺口高達100萬輛
俄羅斯市場無疑是世界各大汽車廠商覬覦的一塊沃土。俄羅斯因地廣人稀、能源充足等先天條件,適合大力發展私人汽車交通。而在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拉動下,俄居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近年來俄汽車銷售長勢驚人,吸引了眾多國際車廠前來淘金。 俄汽車生產企業聯合會執行主席伊戈爾·科羅夫金說,俄羅斯汽車市場潛力巨大,俄境內企業每年以工業組裝方式生產外國品牌汽車約40萬輛,但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每年的銷售缺口仍高達100萬輛,這部分需求只能通過整車進口方式予以滿足。 據俄聯邦海關署發布的數據稱,今年1至8月,俄羅斯汽車進口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6.7%,達到了98.5萬輛,涉及金額130億美元。普華永道咨詢公司發布的數據稱,2002年,進口車在俄羅斯全部汽車銷售份額中占26%,而到2006年已升至71%,2007年上半年更達到78%。歐美及日本高端豪華越野車在俄羅斯賣得非常好,其銷售量幾乎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加。 普華永道預測,俄2007年全年汽車銷售量將達到250萬輛,而到2010年將達到400萬輛,成為歐洲最大的汽車市場,屆時俄汽車市場才趨于飽和。 面對商機,外國汽車企業更希望采取在俄建立組裝廠供貨方式,以規避整車進口時交納的較高關稅。俄經濟發展和貿易部投資政策司副司長列夫琴科夫說,俄僅今年9月份就與外國車廠簽署了十多份在俄境內以“工業組裝”方式生產外國品牌汽車的合同。
中國車企主攻的中低端市場,與同樣面向中低端市場的本土企業形成正面交鋒
目前,中國汽車企業大多通過建立組裝廠或向當地合作伙伴出售汽車部件方式將產品打入俄羅斯市場。大部分中國企業主攻俄羅斯中低端家庭轎車市場,這一戰略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與同樣面向中低端市場的本土企業形成正面交鋒。 振興民族汽車工業,是遭外來汽車品牌“圍攻”時每個國家都面臨的問題,俄羅斯也不例外。伏爾加汽車廠股份公司生產的拉達牌轎車,是俄中低端家庭轎車市場中重要的角色,也是俄本土企業在該領域的惟一希望。目前市場上的拉達車盡管產品線較單一、設計及舒適性一般,但其價格實惠、維修方便等優點還是讓不少普通百姓用它來圓了汽車夢,其價格區間約為人民幣八萬至15之間。 蘇聯時期,拉達車曾是國家轎車工業的象征,號稱“國民車”,年產量曾達70萬輛。但蘇聯解體后的10多年中,拉達車未能及時跟上世界汽車工業發展步伐,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處于劣勢。當外國車擁入俄羅斯時,高端市場無疑被外國品牌獨霸,而在中低端市場上,盡管拉達擁有本地企業的諸多優勢,但其份額仍逐年減少,僅2007年上半年,拉達的銷售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3%,這一趨勢引起了包括俄高層在內各界的憂慮和重視。 而中國廠商向俄市場推出或即將推出的產品,如奇瑞旗云、吉利自由艦、中華駿捷,恰恰大都與拉達車的客戶群形成重疊,因此在俄市場容易遭到政策性壁壘的威脅。俄經濟發展和貿易部會同財政部、工業和能源部9月簽署命令,從9月15日起停止簽訂新的外國汽車組裝協議,有報道稱這一政策可能與限制中國企業有關。 此外,俄羅斯市場上的中國車盡管價格合理、配置豐富,但與歐美及日韓一些品牌相比,知名度、廣告宣傳力度方面還有待提高。此間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汽車要立足俄羅斯市場,應該對市場進行充分研究,確定最佳的產品線,盡量避免與俄民族工業形成沖突,同時必須建立起質量可靠、售后服務出色的口碑,積極樹立品牌形象。這一切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中國汽車若要得到俄消費者的普遍認可,需付出大量努力,中間必然有一個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