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格蘭仕打造“微波爐標準”、海爾創建“鮮風空調標準”到最近美的“標準門”事件,此起彼伏的標準爭奪戰,標志著中國家電業已從拼價格、比服務開始向標準競爭時代過渡。 在家電競爭走向標準時代的關口,長虹前不久拋出的“三部曲”戰略一石激起千層浪,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這個劍峰直指行業標準話語權的戰略,能否把曾經稱霸業界的長虹重新送上“一流企業賣標準”的新霸主寶座呢?
標準戰就是企業的實力比拼
研發投資少、研發能力弱是許多中國家電企業的通病。作為高端競爭的標準戰,實質就是企業之間的實力比拼。深諳此道的長虹,將競爭的第一步棋落在了巨資投入研發項目上。 據長虹新聞發言人何克思介紹,長虹的研發經費正在逐年增長,去年為13.7億元,今年將超過15億元。與去年相比,長虹今年的研發總投入增加5%以上。 巨額研發資金正在為長虹編織一個全國性的研發網絡:在大本營四川,以虹微公司為主體,建設IC設計和嵌入式軟件基地;在深圳,依托技術優勢,建設移動通信、機頂盒、移動音視頻終端基地;在北京,立足人才優勢,建設信息家電產品基地;在上海,憑借市場優勢,建設固網信息終端基地。 業內專家認為,中國家電企業不少,但許多走不出“地方”的窠臼。長虹的研發網絡,整合了地域優勢、人才優勢和市場優勢。這種全國范圍內的資源配置,為長虹今后的標準競爭打下了多方面的基礎。
突破核心技術這一軟肋
沒有人懷疑中國家電的制造能力。但從國產手機到平板電視,幾乎所有的中國企業都屬于制造業的行家里手,核心技術基本掌握在外資企業手中。能否突破這一行業軟肋,是決定中國家電企業在本輪競爭中勝出的關鍵。 核心技術緣于創新。長虹的第二步棋子是建立多層次的創新體系:公司層面有戰略技術委員會;在外部,與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建立技術研發戰略聯盟;在內部,建立員工創業計劃,實施項目團隊“利益分享計劃”等激勵措施。 高層的重視,經費的增加,激勵機制的建立,全方位激發了長虹的研發活力,專利申請呈“井噴”態勢。數據顯示,去年長虹累計專利申請數量達226件,同比增加113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43件。 “井噴”的專利奠定了長虹三大核心技術能力:以虹微公司為主體的IC芯片開發能力;以長虹國家級技術中心為主體的嵌入式軟件開發能力;以長虹工業設計中心為主體的工業設計能力。 家電業屬于高科技行業,但一直戴著低附加值產業的帽子。長虹三大核心技術既包括IC芯片,又包括軟件開發,還包括硬件制造。專家認為,此三者將使長虹擁有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從而有望擺脫純制造企業的尷尬,步入創造者的行列,并帶動中國家電業整體回歸到高附加值產業的本來軌道。
拼價格走向定標準
“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品牌,三流企業賣產品”。在3C融合的時代,誰掌握了技術標準的制定權,誰就是家電市場的主導者。 何克思說,長虹目前已是IGRS、AVS、DRM、UCPS等多項標準制定的核心成員單位;去年,長虹牽頭成立閃聯網格技術小組,并出任組長單位;在閃聯標準1.0版基礎上,完成了《IGRS
AV應用框架》和《IGRS
DVD應用框架》標準提案,主要負責起草兩項標準文件。 除了閃聯電視、IPTV機頂盒等多種標準產品外,長虹還向AVS標準組織提交了三項提案,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了三項發明專利申請。 中國家電協會副秘書長陳剛認為,在標準競爭時代,長虹的新戰略具有標本意義,可望使長虹搶得先機,重樹行業龍頭形象。但是,今日的家電行業,已遠非昔日國內企業關起門來自家玩的游戲格局,要和國際巨頭“切磋”技藝,中國家電企業還有更多標準攻堅戰要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