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鞍鋼集團公司與澳大利亞金達必金屬公司各出資50%,共同開發澳大利亞西澳洲卡拉拉鐵礦的大型合資項目,日前在澳大利亞正式簽約。作為中國開發海外礦產資源的重點工程,卡拉拉鐵礦的簽約引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然而更加值得稱道的是,鞍鋼在這宗成功合資案例上的諸多細節給人啟示。
從探礦環節開始合作
通過長達一年半的前期努力,鞍鋼與澳大利亞金達必公司的合作終于結下碩果。 9月6日上午,鞍鋼與金達必正式簽署了合資開發卡拉拉鐵礦的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各出資50%合建卡拉拉礦業公司,產品主要向鞍鋼銷售。目前,卡拉拉鐵礦已探得鐵礦石可開采儲量14億噸,預計總儲量超20億噸,項目總投資18億澳元,年產鐵礦產品1000萬噸,將于2009年初建成投產。 對此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鞍鋼總經理張曉剛表示,這一項目的成功合作,標志著中國鋼鐵企業開發海外礦產資源,推進國際化經營戰略取得又一重大成果。 然而這宗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海外資源合作案例,卻是從合作“可研”低調開始的。 2006年4月,鞍鋼與金達必決定共同開發卡拉拉鐵礦,但與以往國內企業直接入主海外礦山不同的是,剛合作時該礦的儲量和開采條件還不明朗。鞍鋼與金達必簽約的第一步,是各持50%股份,對該項目開展風險勘探、選礦試驗研究等可行性研究。鞍鋼國際經濟貿易公司總經理王恒說,因此,鞍鋼關于這個項目報送給國家有關部門審批的第一個文件,是一份“可行性研究”。與以往企業報審的都是項目本身相比,鞍鋼此舉顯得格外不同。為什么這樣做呢?王恒解釋,鞍鋼從風險探礦階段即介入合作,其面臨的阻力比直接進入已經勘探好,發展成熟的礦山自然要小得多,支付的成本也更低。 對于這種合作方式,遼寧省一些冶金業專家評價為“避開成熟礦山,前移合作關口”。據介紹,由于中國鋼廠進軍海外礦山起步較晚,全球的富礦資源基本都被國際鐵礦巨頭瓜分,這些巨頭也么排斥外人進入,即使合作,也得支付“天價”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國內鋼廠可以從海外的貧礦資源入手,并且選擇不成熟的礦山,從探礦環節就開始合作。這樣做雖然有一定風險,卻能大大降低進入成本,同時由于中方進入得早,在合作中也擁有更大的發言權。
從項目合作到“伺機”參股
卡拉拉項目之所以成功,還得益于鞍鋼雄厚的技術實力。鞍鋼駐香港投資公司的負責人介紹,在接下來合作探礦過程中,鞍鋼派出大量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很快探明該礦擁有儲量超14億噸。同時選礦試驗也取得成功,卡拉拉鐵礦平均品位36%,而鞍鋼兩年前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貧赤鐵礦選礦新工藝、新技術”,能將鐵精礦提純到67%左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而且根據此次雙方合建礦山的計劃,卡拉拉鐵礦的規劃、設計、設備和管理人員幾乎都會來自鞍鋼,這讓合作有了更多的“中國因素”。 在第一步探礦、選礦試驗取得成功的基礎上,鞍鋼大膽決策,于今年6月4日收購金達必公司12.78%的股份,從而成為金達必公司的第二大股東。在澳大利亞上市的金達必公司發布公告稱,鞍鋼收購價格是金達必一個月前的平均股價。 對于這次收購,王恒表示,這主要是為了保障合作項目的穩定發展。因為鞍鋼此次購買金達必股份后,既能在卡拉拉項目上分享到更多權益,又能防止金達必被第三方惡意收購,從而做出對合資項目不利的決策。“我們收購的股份是12.78%,這也把握得恰到好處。因為根據澳大利亞證券法律,大股東如果控股90%以上,就有權要求小股東退出。” 這次收購完成后,鞍鋼即派人參加了該公司的董事局。王恒表示,與單純合資開發卡拉拉項目相比,鞍鋼直接介入金達必公司,對公司的重大決策擁有知情權和發言權,這無異于給雙方的合資項目上了道“雙保險”。“而且根據以往經驗,礦山企業一旦有新項目投產,其股價就會大幅上漲,因此鞍鋼選擇在雙方第一階段合作即將結束,第二階段合建礦山的協議尚未簽署時收購股份,成本也是最低的。”王恒說。 對此,遼寧省冶金工業推進小組成員,教授級工程師龍春滿表示,鞍鋼這一系列做法都表明其“避免放手合作,主動參與經營管理”積極態度。他說,此前我國鋼廠入主海外礦山時,主要是負責合作的出資和產品的包銷,對礦山的經營管理很少過問。而鞍鋼通過輸出技術、人員和管理經驗,參股合作方等方式,能最大程度實現對合作項目的控制力,從而確保項目穩定、持續發展。
聯合多個企業進軍海外資源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鞍鋼總經理張曉剛介紹,近年我國鐵礦進口持續攀升,去年進口鐵礦石3.26億噸,增長18.6%,今年前5個月進口1.61億噸,同比增21.4%,而進口價格近3年間也上漲了120%以上。面對這一形勢,中國鋼廠應該盡快“走出去”,學會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自身發展。而在走出去時,國內企業之間的聯合也十分重要。 由于在合資卡拉拉項目過程中感覺到西澳洲基礎設施不完善,對企業良好運行存在制約等原因,今年8月21日,鞍鋼與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中鋼集團公司、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與澳大利亞公司合作建設西澳鐵路和港口項目,從而為當地礦石外運和中國企業進軍西澳洲開礦提供更多便利和保障。而此前的5月,鞍鋼還與武鋼、寶鋼、首鋼聯合,出資組建北京鋼企聯礦產資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這家公司為載體聯手進軍海外資源。 對于為什么要聯合多個企業共同進軍海外礦山,鞍鋼國際經濟貿易公司產品出口部部長張萬勤深有感觸。張萬勤介紹,今年夏天國際海運價格大幅飆升,運費上漲50%以上,造成鐵礦石進口成本大幅提高。但是早在兩年前,鞍鋼就與中遠船舶運輸集團展開長期合作,年初即鎖定全年的海運價格,因此未對鞍鋼造成不利影響。 張曉剛表示,國內鋼廠在進軍海外資源時切忌單槍匹馬,一定加強聯合。由于中國鋼廠數量眾多,如果將來各自為政集中涌向某些國家和地區的鐵礦資源地,必將使當地開礦門檻提高,最終增加自身成本。相反,國內企業在進軍海外礦產資源時應當聯起手來,除了鋼廠之間聯合外,鋼廠、海運、基礎設施建設商、礦山建設單位等也應該結成利益共同體,這樣才能增強海外項目的抗風險能力,實現各方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