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本報訊
中國社科院中國經濟技術研究咨詢有限公司日前推出了中國能源企業“綠色指數”。這一指數的出臺,為當前綠色GDP實踐難題的破解提供了突破口。 “綠色GDP”是指在通常的GDP指標中,扣除產品折舊、自然資源損耗價值及環境降級成本之后形成的真實的國民財富。它是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納入經濟發展水平評價體系、建立和維護人與自然相對平衡關系的一項有益探索。 然而,自綠色GDP核算體系研究工作開展以來,遲遲未能得以落實。從目前的情況看,綠色GDP統計面臨的技術挑戰主要來自技術方面,即資源環境核算體系不夠完備。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污染損失難量化。第二,統計指標不規范。這給污染的治理成本核算帶來困難。 對資源環境的核算,許多國家早已有之。而我國一直缺乏自己的資源環境核算體系。中國能源企業“綠色指數”可謂應運而生。這一指數本著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原則,在對能源各主要行業進行跟蹤分析的基礎上,甄選了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循環利用、經濟效益以及社會責任等五個一級指標,以及幾十項具有針對性和典型性的二級核心指標,采取層次分析法、模糊數學綜合評價法和功效系數法對能源行業進行評價,旨在衡量能源行業環保工作的開展和落實情況。 能源領域是環保事業的重頭戲。中國能源企業“綠色指數”的提出,是對能源環保評價領域的有益探索,它對于踐行綠色GDP核算體系具有里程碑意義。 一方面,它將環境保護的各項指標細化、量化,變為可測量、可觀察的“物化存在”,為能源行業乃至整個社會的資源環境核算,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參考指標和評價依據。這樣,綠色GDP才有可能在具體工作中得到貫徹和落實。 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人們思想觀念尤其是政府部門政績觀的轉變。核算只是手段,推動實現良性綠色GDP才是最終目的。“綠色指數”推出的一系列指標,具有一定導向性作用,有利于轉變政府長久以來唯GDP至上的觀念。只有引導政府部門將環保事業與節約理念納入政績觀,倡導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綠色GDP才能得到政策保障。 中國能源“綠色指數”的出臺,突破了以往綠色GDP操作中的技術障礙,為資源環境定價領域提供了一套評價參考,一定程度上引導了人類社會發展觀念的轉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