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思倩 攝 |
 本報記者:姜恩宇 攝 |
綠色房地產技術上是否成熟?政策上是否有保證?是否能夠產生足夠的經濟效益,從而實現政府、公眾和房地產企業的三贏局面?日前,參加博鰲亞洲論壇2007年年會的一些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熱議。 | 說起來頭頭是道,行動上卻難有作為。理論上誰都叫好的綠色地產,在現實中卻就像“海市蜃樓”。一邊是以再生能源、節能、節水、節材、生態環保為特征的綠色房地產的呼聲,一邊卻是地產市場勁吹的高浪費、高消耗、高污染的“三高”風。 綠色房地產技術上是否成熟?政策上是否有保證?是否能夠產生足夠的經濟效益,從而實現政府、公眾和房地產企業的三贏局面?日前,參加博鰲亞洲論壇2007年年會的一些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熱議。
“三高”成為吞噬能源的“黑洞”
“放眼望去,越是黃金地區,越是高檔小區,新建的住宅,人們潛意識中窗戶越多越好、面積越大越好,包括公共建筑甚至一些政府大樓,都采取超高層大廳、透光屋頂,看起來十分氣派,這種新潮豪華的建筑,往往伴隨的卻是能源的高浪費。”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07年年會的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趙曉說。 2006年我國的節能減排目標沒有實現,而這兩項都和綠色房地產有明顯的關系。“在深圳、北京、上海一些大城市,很多看起來很氣派的寫字樓都是玻璃幕墻建筑。”海南省環保局一位官員說,這些拔地而起的“玻璃盒子”就像一個個巨大的“溫室”:夏季紫外線照射強烈,造成光污染,冬天又不擋寒,一年四季不得不開放大功率空調來調節室溫。冬天要先于其他建筑保暖,夏天要先于其他建筑供冷。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有玻璃幕墻(非節能玻璃)面積已超過900多萬平方米,而且呈持續發展趨勢。在帶來所謂美觀的同時,能耗卻成倍的增長。 一直關注地產市場的全國政協委員郭松海說,長期以來,我國房地產業粗放型生產經營,建筑已成為吞噬能源的巨大“黑洞”。例如,我國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相當于相同氣候地區發達國家的二至三倍。有統計數據表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住宅鋼材消耗高出10%至25%,衛生潔具耗水高出30%。在我國,建筑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30%左右,再加上相關建材生產能耗還有16.7%,兩項相加可以達到45%左右。 這次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就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給房地產市場影響進行了討論。有關專家指出,氣候變暖不僅給生態、農業等帶來直接影響,也給中國的建筑節能問題敲響了警鐘,任務更加緊迫、艱巨。
7%的啟示
據統計,盡管全國迄今為止已累計建成節能建筑面積10.6億平方米,但這一數字僅占全國城鎮既有建筑面積的7%。新建建筑中節能建筑的比例不足50%。 綠色地產為何難以“從夢想變成現實”?節能建筑實際操作中為何難以推廣?究其原因,首當其沖與一些地方好大喜功的政績觀有關。一些城市為了印出一張像樣的“城市名片”,忙于打造“標志性建筑”、“百年不落后建筑”。 很多大型建筑盲目“求新、求大、求洋”,在一次性的高額投資之后,往往伴隨著長期的高額運營維持費用。在這種背景下,對設計師和建筑商而言,在建樓時首先考慮的是美觀、新潮、氣派,而節能很少被考慮。 一些節能技術沒有很好推廣轉化。出席博鰲亞洲論壇的MAD建筑師事務所總建筑師馬巖松說,太陽能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沒有把此項技術很好地與建筑結合起來,以至于居民為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只得將大量熱水管道如長蛇般盤繞在樓房墻壁上。我國城鎮水資源匱乏,但城鎮用水效率低下,浪費嚴重,現實生活中,除提倡人們節水習慣外,節水技術很少推廣。 鼓勵政策缺乏剛性措施。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說,我國稅法曾經規定凡是綠色地產,或者節能產品,只收5%的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而普通地產要收10%,工建要收30%。這一政策的作用力下,一度北京的地產大概75%是節能產品。這么高比例的原因就是因為地產商們為了免稅,所以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采取節能政策。然而,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這一政策被取消了。“缺少了政策引導,在普通住宅建筑中,開發商為了節約成本也不愿在墻體保溫等節能技術上下工夫。” 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說,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最近幾年所有房地產政策,都是圍繞“住宅”在出臺。但實際上在房地產當中大概占到一半以上的基建是非住宅產品,像酒店、寫字樓等,對這些非住宅產品現在政策方面實際上管得非常松,在能耗和環保方面做得很差。包括一些非住宅性的物業,怎么樣在節能環保上加以改進,很值得探索。 “擺脫建筑業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增長方式,使其逐步走上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集約化路子已刻不容緩。”全國政協委員郭松海說。
避免“海市蜃樓” 亟待實現“三贏”局面
參加博鰲亞洲論壇2007年年會的房地產界業內人士認為,對于房地產商來說,不僅要考慮綠色房地產的社會效益,更要考慮它的經濟效益和技術上的可行性。一句話,沒有經濟效益支撐的綠色房地產本身是不可持續的。 “其實對地產開發商來說,誰都愿意做綠色地產,但當務之急,就是要尋找到一個有技術支撐的既能兼顧社會效益,同時又能考慮經濟效益的平衡點,只有這樣綠色地產才能從夢想真正變成現實,才能真正落到實處。”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潘石屹說。 為此,相關人士建議,一是推動技術進步。組織實施一批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行業共性、關鍵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示范項目,在重點行業中選擇一批節能潛力大、應用面廣的重大技術,加大推廣力度,并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對量大面廣的節能產品和技術實行財政補貼機制。 健全法規和標準。呼吁全國人大抓緊出臺節約能源法和循環經濟法,并有針對性地對一些高耗能產品能耗限額制定國家標準,包括節能設計規范、節能基礎及方法標準及終端用能產品(設備)能效標準等。“標準一出來,只要大家按照標準執行,問題就解決了。”馮侖說。 加強節能降耗管理。政府應督促各地制定階段性節能目標,建立“目標明確,責任清晰,措施到位,一級抓一級,一級考核一級”的節能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制度。嚴格執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同時,要從規劃審批上確保新建建筑達到節能標準,驗收達不到標準的不準上市。 再者就是完善配套政策。比如,推進城鎮供熱價格改革,實行按用熱量計量收費。健全排污收費及污水、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合理提高征收標準,建立國家節能專項資金,制定節能節水和環保產品目錄,出臺鼓勵生產和使用列入目錄的產品的稅收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