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6-11-07 記者:馮源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本報杭州電
在出席日前第四屆浙江·中國民營企業峰會的“地產精英創新論壇”時,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淮說,中國房地產市場要健康發展,需要政府多方調控。
陳淮說,過去20年我國解決了大多數人有房子的問題,在城市人口從1.9億增長到5.62億左右的情況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超過了20平方米。
但陳淮也表示,這一問題解決得并不充分,目前仍有20%至25%的城鎮居民需要改善住房條件,他們相當于兩個法國人口的數量。而今后還有一個問題亟待解決,就是所有人有房子的問題,因為在今后15年至20年內,會有大批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
陳淮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政府保障體系給予更多的幫助。因為單純靠市場手段解決住房需求,永遠是高收入群體排在低收入群體前面。所以政府只能限制“養花、養草、養寵物”者的住房需求,來滿足普通老百姓的住房需求。
對于現有的政府住房保障體系,陳淮將它比作一幢已經完成施工并已結頂、但未安裝門窗進行內部裝潢的樓房,沒有真正發揮居住功能。他舉例說,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目前余額已經達到6000億元,但最需要房子的年輕群體工資水平低,工作年限短,從公積金制度中受益不大。因此,公積金制度應該建立“代際互助”功能,讓住房要求不太迫切的年長的較高收入群體幫助迫切需要住房的年輕群體。
陳淮同時認為,房地產規模擴張需要與國民經濟發展相協調,因此,傳統認為應由市場手段解決的問題如今同樣也需要政府干預。例如,居住面積擴大后家用電器會迅速增加,導致居民用電幾何級數的增長,推進建設節材、節能、節水和節地的住宅,確定與環境資源承受能力相協調的居住面積,都是政府應予調控的范圍。而房地產發展所帶來的征用土地、農業安全、建材供給、金融風險等一系列問題,也都需要政府著手解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