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6-10-25 記者:任會斌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本報訊
記者近期在“稀土之都”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采訪了解到,我國稀土行業在尖端產品產業化上依然面臨瓶頸。
稀土有“工業味精”之稱,是寶貴的戰略資源。令人尷尬的是,我國雖是頭號稀土資源國,卻是技術弱國、產業小國。目前,我國稀土產品及相關應用產業的年產值僅500億人民幣左右。據包頭稀土研究院科研管理處處長馬志洪介紹,我國稀土科研、應用起步晚,整體落后發達國家10年左右,尤其在尖端產品產業化上面臨瓶頸。
馬志洪等稀土專家介紹說,稀土科研、應用水平是對一個國家綜合科技、工業水平的檢驗。發達國家技術積累多、裝備制造和自動化水平高,研發取得突破后可很快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我國相關的硬件設備、自動化水平低,很多稀土應用技術雖然已在實驗室內獲得突破,但產品中試甚至小試都難過關,大規模產業化更是步履艱難。以制造高性能動力電池的稀土儲氫材料為例,我國專家10多年前即開展研究,實驗室內制備早已實現突破,但至今未能大規模產業化。
據了解,因無法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我國工業、國防等領域需要的很多尖端稀土產品只能在實驗室采取作坊式生產,自動化水平低、手工操作多還導致產品性能一致性較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