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城南鎮黨委書記文建明在鄉鎮摸爬滾打29年,捋清了“團團亂麻”。特別是在城南鎮工作期間創造性地探索出了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服務人民群眾、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城南經驗”,被百姓所津津樂道。 當前,文建明的先進事跡已成為網民熱議的焦點。許多網友認為,文建明將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將為民解憂作為第一要務,視群眾疾苦為個人疾苦,為地方百姓增收盡心費力,不愧為百姓心中永遠的楷模。網友說,文建明本著尊重農民市場主體地位的原則,為百姓民生改善甘當“墊腳石”,他用對人民群眾無限熱愛的畫筆,繪出使基層農民增收致富的“百姓經濟”。
替民解憂是第一追求
署名“宋振遠”的評論文章說,“文建明現象”啟示我們,作為人民公仆,必須把為民解憂作為“第一追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就要求領導干部時刻把群眾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計為群眾辦實事。在改革發展過程中,無論是農民負擔、下崗再就業,還是征地拆遷、舊城改造等等,各種階段性社會矛盾不斷出現,如何化解這些難題,對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實踐證明,把群眾的事當做干部的事,帶著感情做群眾工作,可以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署名“林偉”的博客文章說,我感到,在文建明的事跡中,并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他所做的都是事關百姓生活的小事,但群眾利益無小事,黨的威信就是靠一點一點的民心匯聚起來的。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新時期黨員干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精神風貌。 宋振遠的文章還說,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這要求必須把人民擁護不擁護、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各項決策的最高標準,用決策的民主性保障科學性。一切以群眾滿意作為標準,就是要走群眾路線,堅持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使黨和政府的決策部署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當干部就應該急群眾所急、辦群眾所需。
為民服務帶來真金白銀
網友說,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文建明的所作所為詮釋了服務型政府的內涵。也正是服務型政府的打造為城南鎮的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 新華網網友說,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這就是一些機關的現狀,文書記的集中辦事真是實實在在為百姓著想,干部集中為百姓服務,效率高,百姓怎能不擁護。 網友說,人浮于事是機關的頑疾,老百姓痛恨那些光吃干飯不干事的干部,可是精簡人員畢竟是得罪人的事,誰愿意干?文書記是寧愿得罪干部也不讓老百姓罵娘,真是難得! 署名“向下看”的博客文章說,服務型政府就是要認真做好“服務”這兩個字。在城南鎮農村,不管是農民養豬、養牛,還是發展蔬菜、水果,學農出身的文建明都強調“小政府”要有“大服務”,政府營造發展環境,改善基礎設施,提供信息、技術、市場銷售等方面的服務。 網民“老天車”寫道:“文書記是好人啊!關心最普通的老百姓,不愧是共產黨的基層好干部。”網友“山河依舊2”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的宗旨,文建明做到了。”
愛民情結繪出“百姓經濟”
林偉的文章說,文建明的心中有一個揮之不去的“情結”,這個“情結”就是“愛民情結”。 林偉說,正是因為這種“愛民情結”,文建明提出發展“百姓經濟”,尊重民意,百姓愿干的支持,不愿干的拉倒。正是因為這種“愛民情結”,“讓老百姓交錢交得明白,讓老百姓辦事辦得方便,”正是因為這種“愛民情結”,5年間,他屢次拒絕領導要將他調回城里的好意。 林偉說,這種“愛民情結”,對干部而言既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責任。有了這種責任,就會把老百姓舉過頭頂,老百姓把他揣在心里,跟老百姓走得近,貼得近,就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愛戴。 不少網民表示,這不僅僅是對一個基層優秀干部的個人寫實,更重要的是透露出時代的風云際會,展示了新農村建設中的矛盾,表達了百姓的愿望與心聲“文建明對社會變革和百姓心態的分析,客觀深刻;他對農村矛盾的成功化解,具有很強的現實啟示意義。” 騰訊網友“斷翅鷹”認為,文建明的很多話都說得很精辟,而且一針見血——“你說群眾‘不聽話’,你干的事肯定‘不像話’。當干部要懂得其中的辯證法。當你真正‘為人民服務’時,人民一定會擁護你。“辦法總比困難多,矛盾總是有好辦法解決的,解決不好的是干部無能或心術不正。” 騰訊網友“聽雨入夢”感慨地說“衷心希望中國能多點這樣的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