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中國信貸風險防控論壇———政府融資平臺銀行信貸策略研討會”將于11月13日在京召開。屆時全國百余家商業銀行機構將到會,就如何有效防控風險,提高政府融資平臺項下信貸項目質量等問題展開研討。
論壇主席、中國銀行業信息網首席分析師羅榮華表示,地方融資平臺在全國的快速發展,其隱性風險已引起全國各級商業銀行的普遍關注,這正是召開本次會議的原因。
地方投融資平臺的真正繁榮始于2008年下半年,4萬億投資的刺激政策出臺后,各商業銀行紛紛高調宣布積極支持國家重點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地方政府借助各地的融資平臺,融資規模急劇膨脹。2009年3月,央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布《指導意見》,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組建投融資平臺,發行企業債、中期票據等融資工具,拓寬中央政府投資項目的配套資金融資渠道”。由此,地方政府熱情空前高漲,各級地方政府紛紛依托原有城投公司,打造統一的新型投融資平臺。據相關部門不完全統計,在1年多的時間里,地方政府的投融資平臺迅速增長至3000多家,其中70%以上在區縣級,總的銀行借款從1萬多億迅速增加到5萬多億。
論壇成員、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表示,政府融資平臺項目多由地方政府提供隱性擔保,這直接導致銀行不良貸款隱性化和長期化趨勢,這也是銀行最難把握的問題。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原來拆西墻補東墻還能搞,但從長期看,問題就會顯露出來,危害不容小覷。針對這種現象,論壇主辦單位———中國銀行業信息網的內部資訊上早在今年3月間就已多次給出風險提示。《Lenture———行長視野》指出,“政府融資平臺項目等于是地方財政綁架了貨幣政策,商業銀行貸款被政策性使用,到最后會難以消化的,同時財政政策的持續性也面臨著嚴峻考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