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6-19 嘉實基金高級產品經理 張維衡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今年來,隨著市場的轉暖和專戶理財“一對多”業務政策的放開,不少基金公司的“私募”業務開展得如火如荼。現在我們從產品設計的角度談談機構業務和公募業務有哪些不同。
基金產品的設計首先基于投資者的投資目的。與公募基金以戰勝基準(如大盤)和爭取更高的行業排名作為自己的投資目的不同,機構業務客戶投資目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基準點(benchmark)產品,只要做好戰略資產配置,拿到比客戶設定的基準點更高的回報即可。選擇此類產品的多是專業理財機構;另一類是絕對回報產品,即一般預期回報需要超過CPI指數和定期存款利率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這類客戶占到了機構用戶和高端個人中的大多數。
在我看來,機構業務的產品具有更加個性化、多樣化以及靈活的特點。
公募基金是大眾產品,監管機構為了保護中小投資人,兼顧到他們的理解力和風險承受力,在制度上和基金產品上都做出了很多規定。如對股票基金的倉位做出嚴格的上、下限規定、對基金購買單只股票的額度也進行了一定的限制等等。但是這些規定是有代價的,那就是產品的高度雷同。
高度雷同的產品難以滿足客戶個性化的需求。作為一種標準化的產品,公募基金像人們在商店買到的,尺寸由“S、M、L”來區分的襯衫,專戶產品則像由裁縫裁剪的衣服,其領高和袖長都是“量身訂制”。專戶產品的制定建立在與客戶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同時可以根據每年狀況不同隨時調整投資策略。以嘉實的一個專戶客戶為例,這家客戶本身身處高科技行業,公司業績已然與行業景氣高度相關,因此他要求資金在二級市場中不要再投資高科技企業,這在公募基金中難以實現。
嚴格的限制還意味著很多“高精尖”的東西沒法應用。而對機構業務而言,制造出具有創造性的產品就是業務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目前,相比公募基金產品,《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在專戶業務的投資范圍上有一定程度的放松,而且進一步開放也是大勢所趨。
股指期貨推出后,新產品將會有更多開放的余地。據媒體報道私募股權投資(PE)、房地產基金(REITS),監管部門也有所考慮。今年2月,嘉實在香港的分公司———嘉實國際獲批成立。在這樣一個平臺上,我們預期將創造出像農業基金、紅酒基金這樣的新型投資產品來滿足客戶的需要。
除了更加豐富多樣的產品,專戶理財比公募基金更容易把握市場機會。公募基金是審批制,需要基金公司申報產品,證監會審批,申報時可能是基于當時的一個市場環境,但是證監會批準時可能這個市場環境已經變了,而專戶理財方面,新產品無需等待監管機構按照新基金發行的排隊審批,可以基于不同的市場環境推出不同的產品。一旦市場機會不再存在,可以主動選擇清盤退出,或改變產品,而不必擔心公募基金在類似情形下的高額退出成本。
此外,規模效益也是機構產品的優勢所在。正如我們知道的那樣,在基金組合中,當資金規模超過一定的限度,其取得超額收益的難度就越大。專戶業務可以自由選擇單個組合投資規模,以優化規模效益。
根據投資者資產來源的不同和對于風險、收益的不同要求,專戶理財產品極為多樣化。目前嘉實基金設定了結構化優先級、絕對回報、基本面加權指數等10多種基本投資方案,并以此為基礎針對特定投資者需求做出調整或者增加。投資工具從純現金管理直到債券、基金等手段都涵蓋其中,風險從一星直到六星,相應的預期回報從低到高相差頗大。
在嘉實現有的機構產品中,與傳統的LONGONLY(只能做多)產品不同,我們還提供了市場中性策略的產品。
以嘉實“A+H套利策略”為例,這就是一種典型的中性化市場產品,即同時構建多頭和空頭頭寸以對沖市場風險,利用證券之間相對價格的變化,在任何市場環境下追求穩定的絕對收益。
與其他類型的策略相比,股票市場中性策略在牛市中的表現并不突出,但在熊市下,市場中性表現出較高的優越性。長期來看,股票市場中性策略收益率與股票指數收益率相當,波動性近似于債券指數,但風險調整后的收益水平遠高于股票和債券指數。
“A+H套利策略”的具體做法是同時投資A股、H股證券市場。其中一部分資金投資香港H股,做空某只指數基金;剩下的資金投資A股市場,自下而上,通過定量投資分析方法精選個股,利用對沖機制實現絕對收益。
隨著政策的不斷放寬,我們希望能夠給客戶提供更多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以及解決方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