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12-15 本報記者:張漢青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作為我國“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年金一經推出就得到了廣大企業及職工的青睞。但是,由于職工人數較少,資金量較小等原因,很多中小企業無法建立獨立的企業年金計劃,由此促成了由多家企業選擇相同的管理機構并進行年金基金集中管理的標準化企業年金產品的產生。 與獨立的企業年金計劃相比,市場上現有的標準化企業年金產品都不能提供個人投資轉換的功能,使得職工無法根據個人的風險偏好和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個人年金財產的投資結構,以更好地滿足自身的投資需求確保年金財產的保值增值。特別是今年以來,由美國次級貸款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愈演愈烈,我國的資本市場也隨之進入了漫長的調整期,企業年金基金投資回報率下降。許多職工由于缺乏進行投資轉換的途徑,只能眼看著年金資產出現大幅縮水。 由中國工商銀行聯合中國光大銀行、工銀瑞信基金管理公司、華夏基金管理公司、中信證券公司等四家國內優秀的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專門為中小企業職工開發的標準化企業年金產品——“如意養老1號”企業年金計劃首次引入允許個人進行投資轉換的機制,凡是加入該計劃的職工都可以對其年金財產在不同投資組合上的配置比例進行靈活調整。 目前,“如意養老1號”已經設立了華夏積極配置、工銀瑞信穩健收益和中信平穩回報三個投資組合。這三個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各不相同、投資策略各有側重、風險水平依次降低。華夏積極配置組合側重權益類產品投資,旨在通過積極地參與資本市場投資,享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成果,適合偏好“較高風險、較高收益”的職工選擇;工銀瑞信穩健收益組合注重權益類投資和固定收益類投資間的平衡,股票等權益類產品配置比例不超過15%,旨在控制投資風險的同時追求較高收益,適合追求長期穩定收益的職工選擇;中信平穩回報組合則全部配置于貨幣類產品和固定收益類產品以及“打新股”,力求在風險最小的前提下實現企業年金基金財產的保值增值。 加入“如意養老1號”的職工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和市場狀況確定個人年金財產在三個投資組合上的配置比例,構造個人投資組合。同時,每年的4月和10月,職工可以個人的實際情況和市場變化情況進行兩次免費的投資轉換,調整個人年金財產在三個投資組合上的配置比例,從而更好地規避市場風險,確保企業年金基金資產的長期保值增值。 在國外發達養老金市場上,允許個人定期進行投資轉換是管理機構提供的最基本服務之一,幾乎所有的企業年金產品都具備個人投資轉換功能。在我國,由于綜合實力、管理能力、業務系統功能等方面的差異,并不是每家管理機構都有能力提供個人投資轉換服務,如意養老1號企業年金計劃產品的推出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 除了獨有的個人投資轉換功能外,這款年金產品的優勢還在于既能充分發揮工商銀行綜合實力雄厚、經營穩健規范、服務網絡覆蓋面廣、受托和賬戶管理經驗豐富的優勢,又能借助光大銀行豐富的年金資產托管經驗,同時憑借工銀瑞信、華夏基金、中信證券資深的投研團隊、豐富的證券投資經驗,為廣大中小企業和職工提供最為安全、便捷、高效、靈活的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服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