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商品交易所理事長王獻立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金融危機的沖擊更加凸顯了我國期貨市場規避風險的作用。王獻立表示,我國小麥、棉花、菜油等期貨品種的價格波幅均比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小,并初步走出了獨立行情,對穩定農產品現貨價格發揮了積極作用。未來應加強期貨市場基礎體系建設,等條件成熟時應出臺期貨法,加快品種創新,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國內多個期貨品種連續跌停
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日益加深,市場對未來經濟的前景普遍擔憂,大宗商品需求明顯放緩,導致近日原油、金屬、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全線回落。與7月初高點相比,國際原油價格已由每桶的147.3美元跌至11月20日的48.08美元,跌幅為67.2%。 國內一些期貨品種價格也紛紛出現連續跌停和多次強制性減倉。近期滬銅出現連續12個跌停板,滬銅0902合約期貨價格每噸從64180元跌至11月21日的26950元,跌幅為58%。
期貨市場作用日益凸顯
“這次金融危機對我國期貨交易所帶來的挑戰較大,期貨市場風險明顯增大。可以說,今年國慶節以后我國期貨市場風險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但金融危機也更加凸顯出我國期貨市場規避風險、套期保值的作用。今年以來鄭商所期貨成交量同比大幅增加,10月份交易量創建所以來新高。”王獻立對記者說。 在本輪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中,國內那些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的企業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據王獻立介紹,西安某食用油企業由于承擔了儲備任務,一方面在現貨市場出售國家儲備,另一方面在期貨市場低價買進食用油,實現了盈利;反之,國內多數油脂企業沒能有效利用期貨手段,在食用油價格持續暴跌過程中普遍虧損。 “我國期貨市場抵御風險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強,企業對期貨市場功能認識出現一致,風險意識在逐步提高。”王獻立表示。 業內人士指出,期貨市場還有效抵御了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對國內的沖擊。據了解,自2004年我國推出棉花期貨后,國內棉花現貨價格波動明顯減少,基本在20%以內,不到同期國際棉花價格波動的一半。此外,期貨市場所交易的棉花、小麥品質均較高,能替代進口優質品種,鼓勵了國內優質品種的種植。
穩步推出商品期權
對于未來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王獻立建議,首先,應進一步加強期市的基礎體系建設;在加強風險控制的同時,將現有期貨品種做深做細,加快品種創新,逐步推出甲醇、煤油、酒精、電力等原料和能源性交易品種。 第二,健全期貨品種體系。“要穩步推出商品期權,目前期權的前期準備時間很長,準備也比較充分,已經進行過模擬交易。一個品種體系只有將商品指數、期貨、期權等都包含在內,才可以稱得上是更加健全的。”王獻立說。 第三,期貨業應加強探索服務,努力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效的價格發現和風險規避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