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險主要是保證公民最低生活的維持,由于我國的國情決定了它必然是廣覆蓋、保基本;而在基本線以上的保障應當通過商業保險等手段來解決,這是實現多支柱保障的根本途徑。”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社會保障論壇2007年年會”上,保監會主席助理陳文輝這樣告訴記者。 他說:“商業的方式不需要政府的財政投入,不會給政府帶來任何負擔,有百益而無一害。國際經驗也表明,商業保險發達的國家,政府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解決低收入人群的問題、老人的問題,以緩和貧困對社會發展的消極作用。” 不久前,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會長王憲章表示,我國目前人均商業養老保險保費大約是431元,僅為國際平均水平的1/10,為美國的1/70。我國商業養老保險保費收入一直比較低。”商業養老保險在我國有很大發展前景,商業養老保險應該成為我國社會養老保險的一個重要補充。 但是,目前在我國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還要克服許多困難,任重而道遠。信誠人壽保險公司北京分公司業務總監石宗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 據了解,目前我國與養老保障有關的稅收優惠主要包括:用人單位和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所繳保費免繳所得稅;企業依法為企業年金賬戶的繳費在一定比例內計入企業成本;退休人員領取的養老金免繳個人所得稅。然而由于缺乏個人購買養老保險的稅收優惠,補充養老保險發展較為緩慢,個人自愿購買的年金保險數量更少。 對此,上海保監局相關負責人日前透露,上海已率先啟動“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運營機制”研究項目,預計在9月底之前完成方案論證。所謂稅延型養老險,簡單來說,就是個人繳費和投資收益免征所得稅,延遲至領取時再征收,這樣做有利于提高員工自主養老的積極性。 其次,國民的養老保險意識有待加強。不久前,渣打銀行發布了名為《中國中產階級退休養老計劃》的調查報告,報告揭示中國有七成左右人群不了解商業養老保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