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黃金制品企業,僅僅三年時間,竟然在全國15個城市吸引了700多名投資者進行所謂的“黃金期貨投資”,交易金額超過200億元。最近,這家從事地下期貨交易的公司終于被起訴。 其實,類似的地下期貨交易并不鮮見。值得反思的是,為何這樣的地下期貨交易屢禁不止,而且能吸引如此多的“投資者”和如此巨量的資金參與呢?
“黃金期貨交易”竟是“非法經營”
日前,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檢察院對上海聯泰黃金制品有限公司和王浩等5名公司高管提起公訴,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法院對此案進行公開審理。 根據檢察機關的指控,2004年3月,由被告人王浩提議,與被告人洪慧、金昌南、程蕾商量后,注冊成立了聯泰黃金制品有限公司。 然而,這其實是一家“掛羊頭賣狗肉”的公司。據檢察機關稱,在開業前,王浩就設計了一套以買賣黃金為名進行黃金炒賣的經營方法。開業后,聯泰公司在全國各地開設15個辦事處,對外謊稱是上海黃金交易所的二級會員單位,具有代理個人黃金買賣業務資格,向社會公眾發展客戶,經營個人黃金期貨交易。 根據《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的規定,任何機構或者市場,未經國務院期貨監督管理機構批準,采用集中交易方式進行標準化合約交易,同時采用以下交易機制或者具備以下交易機制特征之一的,為變相期貨交易:為參與集中交易的所有買方和賣方提供履約擔保的;實行當日無負債結算制度和保證金制度,同時保證金收取比例低于合約(或者合同)標的額20%的。 上海聯泰公司的交易活動,一方面沒有得到國家主管部門的批準,同時符合上述兩大交易特征,因而被檢察機關指控為“變相黃金期貨交易”。
地下期貨交易時有發生
事實上,類似的變相期貨交易案,近年來多有發生。據浙江地方媒體報道,今年初,浙江省溫州工商部門連續查獲、取締兩家非法期貨公司。其中溫州金銀路投資有限公司涉嫌非法經營黃金期貨案,是浙江省查獲的首例變相黃金期貨交易案。 據期貨業內人士介紹,就在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鋼材期貨品種遲遲不能推出之時,近年來,鋼材品種是變相期貨交易最為猖獗的對象之一。據《證券時報》報道,2005年,在一些“變相期貨”交易盛行的現貨市場中,板材價格從每噸6000元一路下跌到每噸3000元;有些品種的鋼材價格甚至還低于生產成本,使鋼鐵生產企業苦不堪言,攪亂了生產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為經濟的正常發展投下了陰影。而在前些年,一些現貨批發市場也多次以現貨的名義,進行非法的變相期貨交易,由于規則制度和管理不完善,多次引發惡性風險事件,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干擾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
不能重“堵”不重“疏”
在2003年現貨遠期市場中引發“瓊膠事件”后,商務部等有關部委曾對現貨遠期市場中存在的變相期貨交易進行過清理整頓。但是,這并沒有徹底杜絕一些現貨遠期市場進行變相期貨交易。今年4月,商務部又下發了“關于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限期整改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要求未經中國證監會批準,而采用集中交易方式進行標準化合約交易的機構或者市場,在今年9月30日前對變相期貨交易完成整改。 但據業內有關人士對記者表示,整改效果目前還很難評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們對期貨市場的發展思路存在誤區,防堵有余,疏導不足。盡管我國期貨市場近年來得到了突破性的發展,但是同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程度和企業對風險管理的要求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萬達工業品與金融衍生品中心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級專家說。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丁純博士則表示,變相期貨交易之所以能夠一直存在并屢禁不止,一方面,固然有對現貨批發市場與期貨市場認識模糊的原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大量商品交易價格都是由市場決定的。“因此,人們價格避險的意識和需求日益強烈,而期貨市場一些大宗商品的期貨合約遲遲不能推出,還不能滿足現貨批發市場交易者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在巨大利益的驅動下頂風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