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據德國《世界報》近日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理財能力是由欲望、恐懼和自我克制等情感決定的。一個人能否出色地安排自己的工資或退休金等個人財產,與其是否具有靈活的策略和商業才能幾乎毫不相干。 這項研究部分以社會學研究方法為基礎,但更多依賴研究人員對受測試者大腦的觀察結果。研究人員主要借助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對受測試者腦電波進行物理測量,從而得出結果。他們的研究報告刊登在專業雜志《神經元》上。 心理學教授布賴恩·克努森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人類大腦對金錢的反應與對酒精、尼古丁和性的反應一樣。在試驗中,每名受測試者得到20美元和三種投資選擇:第一種為安全貸款,每到一定期限肯定盈利一美元;第二種為股票,盈利可能高達10美元,但也可能損失10美元;第三種也是股票,有可能損失10美元,但無法估計最高盈利金額。 結果令人目瞪口呆:幾輪過后,研究人員就借助腦電波預報出受測試者的取向。謹慎行事的受測試者其大腦中的“焦慮中樞”(負責恐懼和患得患失之類情感的區域)變得活躍起來,而在愛冒險的受測試者的大腦中,產生激動、渴望和幸福感的“欲望中樞”更加活躍。 不管恐懼還是喜悅,受測試者的每個決定都是由直覺主導的。與實用主義或理智相關的大腦區域從不參與決策。恐懼和幸福這兩種情感參與決策的程度大體相當,前者比后者稍微頻繁一點。“甚至可以在受測試者作出決定前幾秒鐘就測出大腦信號”,克努森在測試記錄中寫道,“因此,我們能預知受測試者會采取哪種行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