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在青海農牧區調研發現,隨著國家對農村實行一系列政策扶持,群眾盼望得到金融支持的呼聲迫切,但是作為金融支農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自身發展的難題不少,在制訂貸款利率時往往“一浮到頂”,這不但不能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反而加重農民負擔。專家認為應加強貧困地區農村信貸工作的科學指導,強化制度性扶持。
維系生存農信社無奈提高利率
記者在青海調研發現,由于農信社的利率定價權在各縣聯社手中,所以全省利率水平參差不齊,但基本上都是上浮1.6倍至2倍之間。在一些經濟條件較好地區,利率相對較低,而在一些貧困縣,信用社為了防范風險,信貸利率反而越高。 青海省農村信用聯社業務發展部副總經理韓正祥說,信用社的收益與客戶承受能力的確很矛盾,由于青海地區農村信用社普遍歷史包袱較重,支農成本大。若利率過低,容易導致信用社自身虧損,利率過高,又會導致農民承受不起,他們也為此非常苦惱,但為了信用社生存下去,提高利率實在是無奈之舉。 青海有15個國家級貧困縣,10個省級貧困縣,貧困人口多達140多萬,占全省農牧民的40%以上。青海全省374家農村信用社機構的生存發展主要依靠農牧民的生產增收。 由于農牧民創收艱難,青海大部分基層信用聯社都是慘淡經營。在海北州海晏縣農村信用聯社,稽核科科長陳寶士告訴記者,他們社去年的貸款余額為4670萬元,全年實現利潤95萬元,由于彌補以前的歷史包袱加上計提壞賬準備金,最后的純利潤只有三萬元。他們也意識到貸款利率過高會讓很多農牧民難以承受,所以準備把年利率下調2%,根據測算,這樣一年就將少收入七、八十萬,所以今年很可能虧損。
農信社“小馬拉著大車跑”
青海農牧區群眾尋求脫貧致富,發展優勢項目,對金融借貸有很高的期望,但是由于農村信用社自身經營條件有限,其作為金融支農主力軍,目前只能“小馬拉著大車跑”。 青海海東地區樂都縣是青海省蔬菜基地,蔬菜供應量占全省的30%。樂都縣碾伯鎮鄧家莊村支書華文存說,蔬菜冷藏、蔬菜深加工是我們的優勢項目,近幾年由于國家出臺一系列惠農政策,村民們發展特色產業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很高,盡管目前利率偏高,許多村民仍向信用社申請了貸款。目前困惑的是貸款額度一般只有幾千元,這點資金難以收獲模式效益! 樂都信用社主任許顯毅說,樂都信用社是海東地區所有信用社中經營狀況最好的,去年共發放支農貸款一億元,今年預計將達到1.2億元,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滿足農民擴大再生產的需求。 好項目就怕缺資金。在海東地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川口鎮,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馬春生說,目前川口鎮的韭黃種植項目比較好,主要是利用高原菜籽油渣進行育種繁殖,屬于無公害綠色食品。目前韭黃一畝地的平均產量大概在6000斤左右,這樣算下來,一畝地好的能掙一萬元左右,最差也能掙5000元。目前群眾的種植技術已經過關,品質也過硬,想規模化種植,惟一缺的就是資金。農村信用社貸款,一是利息太高,另一方面是貸款數額往往只有幾千塊錢。 青海省農村信用社聯社辦公室副主任汪壽榮說,雖然農信社支農資金逐年都在增加,但是這也只能滿足農民的春耕生產需求,對于廣大農戶擴大生產的資金需求,還遠遠不夠。 汪壽榮說,青海絕大多數信用社資金都是來源于村民入股和村民的存款,去年全省農信社吸收的農村存款只占農村總存款的5.2%,青海農村信用社“小馬拉大車”現象表現十分突出。
專家建議強化制度性扶持
青海銀監局專家認為,針對目前農信社利率制訂混亂的狀況,國家應對信貸利率進行科學指導,同時盡快完善各種配套政策,使其與當地經濟發展相匹配。專家建議: 規范基層金融機構定價機制。農信社應該根據區域經濟情況、資金供求狀況、信用環境、產業結構、風險大小等,對貸款對象進行科學分類,區別對待,合理確定貸款的利率浮動水平,杜絕“一浮到頂”現象。 建議國家能把政策性支農資金放在農信社。根據記者在青海的調研,雖然從每年信貸余額來看,各農信社支農資金都在逐年增加,但這也只能滿足農民的春耕生產需求。因此一些信用社的同志建議把三江源保護資金、退耕還林還草資金等政策性資金能存放在農村信用社,增加信用社資金來源。 實施各種優惠和鼓勵政策,吸引包括民間資本在內的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通過市場競爭來降低信貸利率,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