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9·15”。兩年前,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請破產保護,成了本輪國際金融危機正式全面爆發的頭一件“祭品”。兩年后,縱然雷曼兄弟已與華爾街今日之榮辱無關,但也難免不被翻出來繼續警示后人。
英國《金融時報》當日刊登了彼得·查普曼撰寫的一篇反思性文章,從雷曼兄弟種種不端與失策中總結了10個教訓,譯成中文不乏“朝中有人好辦事”等金科玉律,堪稱華爾街新版“十誡”!督袢彰绹肪W站也刊發《銀行業恢復元氣,但能否扛住下次危機》一文,提醒美國金融巨頭切勿好了傷疤忘了痛。
從加強全球金融監管這個角度看,如何打理雷曼兄弟身后之事已無關緊要。尚需盡力而為的頭等大事,當屬如何進行全球協作、重建金融秩序,以更為縝密的監管、更加靈活的干預,為世界經濟砌上一道“防火墻”,將潛在危機化于無形。
自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以來,世界主要經濟體對金融體系過度擴張進行集體反思,更以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為平臺,就重構金融秩序、恢復經濟增長初步達成了共識。經過反復修改和妥協,美國總統奧巴馬終于簽署了金融監管改革法案,向消費者提供“美國歷史上最有力的金融保護”,并讓“美國民眾永遠不再為華爾街犯的錯誤埋單”。歐盟方面也在強化監管措施,未來將設立歐洲系統風險委員會及三家獨立機構,將監管觸角伸向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領域。剛剛披露的《巴塞爾協議Ⅲ》則要求全球各商業銀行提高一級資本充足率,并建議設立“資本防護緩沖資金”,以此單扛今后可能發生的金融危機而非坐等政府救助。
上述這些亡羊補牢的措施,從某種意義上講,皆拜雷曼兄弟所賜。如果沒有它的倒掉,或許很多政策制定者還對規模龐大、結構復雜,且以一己之力就能綁架一國經濟的金融機構所隱藏的巨大風險視而不見,還對徒有其表、七拼八湊的監管體系抱有幻想,甚至為已然失控的金融創新拍手叫好。雷曼兄弟一家倒掉驚醒了很多人、警示了更多人,這正是雷曼大兄弟之于華爾街、之于美國乃至全球金融體系的最大貢獻。從當前全球加強金融監管的進程進行評價,雷曼兄弟的“犧牲”雖未重于泰山,但好歹也沒輕如鴻毛。
需要警惕的是,作為本輪國際金融危機最重要的解決方案,全球加強金融監管已遭遇“逆流”。一是一些政策制定者已認為目前付出的努力足以應對潛在危機,殊不知仍有許多問題仍懸而未決,比如美國金融監管法案并未涉及“兩房”,再比如美聯儲至今不知如何處理接手的上萬億“有毒資產”;二是一些金融機構并未引以為戒,在依靠政府救助恢復元氣后又蠢蠢欲動,比如幸存的花旗、高盛等巨頭不惜重金游說立法部門,央求其細化金融監管改革法案時網開一面,再比如《紐約時報》日前所載文章稱“高薪文化”已于歐美金融領域死灰復燃;三是構建一個公允的全球性監管體系似乎遙不可及,歐美傾向于自掃門前雪,無異于將經濟向好但監管薄弱的新興市場推向對沖基金等金融大鱷的嘴邊。亞洲金融風暴時刻提醒著弱者:西方國家非但不會管教在外撒野的“熱錢”,反而道貌岸然地批評受害者“籬笆扎得不夠緊”。
最后談談雷曼兄弟,有關它的倒掉是何人之過的爭論仍在繼續。就在本月初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FCIC)的聽證會上,時任雷曼兄弟首席執行官的理查德·富爾德還在“喊冤”。這位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式人物老調重彈,先說雷曼之死因不可控制的市場力量、人們對雷曼的誤解以及關于雷曼沒有足夠資金的謠言共同造成,后暗示美國政府和美聯儲沒有盡力對其救助,否則局面大不相同。面對華爾街的“祥林嫂”,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次日辯解道,當時拒絕救助,全因沒有足夠的權限和能力,也無現成的法律可循。有報道稱,FCIC將于今年冬天公布一份調查報告,全面解讀本輪金融危機的來龍去脈,其中就涉及雷曼兄弟的倒閉原因。或許,該報告能給這段公案蓋棺定論。